健全救助体系 提高兜底质量 精准化多元化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来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近年来,徐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坚持政府主导、精准施策、综合发力,坚持有序衔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突出制度设计,完善政策供给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底线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救助政策。一是高位推动有力。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把“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作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部署,明确“既拿真情实感、更拿真金白银”落实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最低生活保障、综合救助等工作纳入全市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战略和八项富民工程,兜底脱贫有了路线图和指挥棒。二是协调机制完善。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由政府牵头、民政负责、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或领导小组,统筹部门及社会各类救助资源。三年来实施救助领域为民办实事项目27个,研究脱贫攻坚兜底保障50余次,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问题600余件。三是政策衔接全面。出台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救灾救济等方面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全市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突出提标增效,强化分类保障

围绕救助救在点上、兜底兜得全面、脱贫脱出实效,加大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重点困难人群兜底,推动“一户不落下、一个不掉队”落到实处。一是按标施保,兜住收入底线。2018年,全市为14余万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5.97亿元,补差水平占保障标准比例达到城市60%、农村63%。7月1日起,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一体化提高到610元,机构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月生活标准分别提至2322元和1510元,城乡特困老人年供养标准最高分别达16800元和11068元。二是综合救助,兜实基本待遇。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2倍的重残、重病人员,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范围。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两项年均超过26万人次、支出3亿元;近3万名农村留守儿童、1万名困境儿童全部落实了分类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11万名残疾人按时足额领取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三是扩面提质,兜牢保障水平。将全市62.5万建档立卡户纳入了医疗救助范围,市级对大重病患者实行临时救助的病种由7种增加至22类、范围拓展至持有居住证的非本地户籍居民;符合医保补偿规定的个人自付费用救助比例提高至70%,住院医疗费用救助年度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城乡基本医保封顶线的50%;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全部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三、突出精准规范,拓宽多元渠道

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综合运用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手段,推进参与方式多元化,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兜底的普惠度。一是把牢识别“源头关”,严格管理“进出口”。坚决清理“人情保”“关系保”“错保”。对低保经办人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全面备案,申请低保对象全部实行阳光公示制度,依托省市县三级联动信息核对平台,做到申请必核、动态常核,核查精准率超过99.5%。二是瞄准施策“靶向点”,提升救助“时效度”。聚焦提高困难群众求助受助效率,依托全市165个镇级政务大厅、办事大厅,实行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依托2734个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聚焦从事非固定、非规范性工作的家庭收入核查难的问题,试点推行《非规范性职业收入界定参照标准》;聚焦脱贫不稳定、再返贫问题,实行“低保渐退”制度,助力稳定脱贫。三是方式主体“多元化”,提高兜底“普惠性”。拓宽社会救助的路径,全市福彩公益助残、救孤、济困和慈善救疾、送药、助学等救助年度支出资金4.2亿元,市慈善捐助中心统筹捐物5.2万件,惠及6万多困难群众;全市7438家社会组织在综合大党委的指导下,开展包挂认领贫困户行动,实现了小切入、大成效;统筹救助管理服务,有效避免了多头救助导致救助不均、兜底漏网的问题,形成了党委政府“一根针”和社会各方“千条线”联动救助的生动局面。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省民政会议精神为契机,牢牢把握“三个聚焦”,大力度、高质量提升救助兜底水平,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目标,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