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 提升质量 着力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9-07-11浏览次数:

南京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6.8万人,占总人口21%;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99.65万人,占总人口14.3%,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全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点明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把养老作为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功能拓展、品质提升。

一、聚焦供需匹配,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养老服务十条”,创新养老院加装电梯、养老人才纳入“积分落户”等措施,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正在研究起草《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今年8月将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法规支撑。

二是推进规划落实。制定《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城市详规一体衔接,保证新建小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到位;同时明确养老公共配套设施与住宅建筑“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近两年来,全市共规划新增养老服务设施125万平方米(其中用于养老院超过60万平方米),新增养老床位约3万张。

三是补齐设施短板。在全国率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用房40%以上“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占社区用房总面积的40.1%。

四是实施精准补贴。将养老机构中护理补贴、房租补贴、保险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综合运营补贴,实行“两取消两挂钩”(取消机构收住自理老人的补贴、取消收住老人户籍限制,与养老院服务质量基础指标挂钩、与养老机构等级挂钩);对3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据服务绩效给予运营补贴,3A、4A、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年最高分别补贴20万、30万、40万元。

二、聚合社会资源,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转型

一是大力推行公办民营。采取“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探索“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模式。目前全市公办机构40%以上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81%,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89%以上。

二是持续释放社会动能。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为契机,培育和发展专业服务类养老组织入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目前,入驻社区的养老服务组织达1074个,其中3A级以上的509个。悦心、悦华、九如城等一批品牌连锁社会组织,扎根社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赢得群众广泛认可。

三是创新养老志愿服务。大力发展互助式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全市统一、权威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目前已初步形成“区级层面的鼓楼模式、街道层面的栖霞模式、社区层面的建邺模式”,在此基础上,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全市“时间银行”实施方案,加快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落地实施。

三、聚力专业支撑,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提升

一是强化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成立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制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级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全面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政策指导、质量监督。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落实养老院管理制度规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通过“互联网+”实时掌握老人生理健康指标,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协议完整“复制”到家庭,满足老人“养老不离家”愿望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养老机构的床位空间和运营成本。目前全市共设有家庭养老床位4430张。

三是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12年成立由10个部门组成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两类机构签协议”等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5—20万元补贴,目前已有23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同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向社区居家养老和上门护理延伸。

四是推行养老“喘息服务”。探索养老机构对老人家庭的专业支持路径,对由家属长期照护的重度失能老人,政府每年购买养老机构服务,为老人提供15天的免费照护,让家属得到适当“喘息”。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71户享受“喘息服务”。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质量“适应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元供给”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立足全市老人养老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对标找差,锐意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全市养老服务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