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抓好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丧俗改革向纵深发展
发布日期: 2021-03-31 10:41   来源: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清明节期间,有关殡葬服务及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的话题,无疑成为市民关注焦点。 

近年来,为构建逝有所安、绿色集约、服务均等、健康文明的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我市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多层次满足群众安葬需求。 

典型:

高淳区砖墙镇建成全市首个无散坟镇 

高淳区西南端的砖墙镇,地处水乡圩区,历来缺乏公益性或经营性公墓等殡葬设施。目前全镇共有1.6万多座坟墓,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和田间地头。随着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工程建设,不少坟墓多次迁移,家属不堪其苦。 

“小墓园”折射“大民生”,补齐短板迫在眉睫。2019年,该镇利用位于茅城村东头的一处废旧厂房,投入2500万余元新建一座智能化公益性骨灰堂“福泽园”,设计安装骨灰存放架3万个格位,可满足全镇迁坟和今后50年新增骨灰存放的需求,是目前高淳区体量最大的公益性骨灰纪念堂。 

对于骨灰迁入骨灰堂,给予“入堂”补偿,从减免基本丧葬服务费用,再到骨灰盒首次免费安放期为20年,砖墙镇拿出真金白银,并借助修建福泽园的契机,将2019年10月作为集中宣传月,开展福泽园建设动态、中央殡葬改革精神和政策宣传。一个个做到群众心坎里的举措慢慢打消了村民的担忧和顾虑,砖墙人的观念从让逝者“入土为安”转变为“入堂为安”。 

2019年11月1日,该园正式启用。仙圩村当天一下子迁入259个骨灰盒。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主动到村委会咨询,自行登记开票、拆除坟墓,自己安排车辆将骨灰送到福泽园。 

2019年12月25日,迁坟工作全部完成,有近2万骨灰入堂,砖墙镇也成为南京市第一个无散坟镇。 

改革:

与城市总规对接,南京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再调整 

2017年,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2019年2月,我市对这版规划重新修编,完成《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 

本次修编在目标、策略、需求预测、设施选址布局和建设标准等方面优化调整,突出生态优先、公益优先,更好地推进了土地资源节约,为下一阶段殡葬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编制目标明确,重点就是立足公益,解决殡葬设施布局和用地方面问题,特别是抓住殡葬设施整治契机,我市明确殡仪馆、公墓、殡仪守灵中心等七类殡葬设施的布局和数量,增加殡葬设施63处、殡葬用地22.6公顷。 

今年,我市将巩固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对账销号。同时,探索城市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路径,保障城区居民基本殡葬服务需求。推进南京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96444指挥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殡葬服务总枢纽。 

成效:

57座公益性骨灰堂投入使用,弘扬移风易俗、厚养礼葬新风 

根据“公益、节地、生态、合规”的规划选址导向,我市按照覆盖地区不超过3万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要求进行选址,拿出217亩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公益性骨灰堂。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乡土建筑风格,全市布局规划建设57座公益性骨灰堂。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住建、民政等部门强化联动、全力配合,快速完成新建骨灰堂项目选址、招标、立项、规划、土地等手续办理。施工过程中坚持“专业施工、一线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到天,强力推进骨灰堂建设。 

2019年,全市用时仅7个月新建52座、改扩建5座公益性骨灰堂,共投入资金7.82亿元,新增53.3万个骨灰安放格位,实现所有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安放全免费,全面补齐农村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系的不断健全,加上持续不断的舆论宣传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红白理事会的广泛宣传动员,尤其随着我市57座公益性骨灰堂陆续投入使用,这不仅仅能让逝者“入堂为安”,更意味着移风易俗、厚养礼葬新风的弘扬。 

以高淳区砖墙镇为例,按照当地习俗,一处普通墓地的造价通常不低于1500元,大操大办则要花费三四千元甚至更多。如今进入福泽园安放,存放和维护费用全免,且骨灰存放架完全一致,有效扼制了攀比之风。仅此一项,全镇每年可节约费用约52.5万元。 

除了公益性骨灰堂,这些年我市坚持节地生态导向,先后推出的江葬、树葬、雨花石葬、3D生态云葬等各具特色的节地生态环保葬式,也为市民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市民逐渐改变传统“入土为安”形式,选择更加生态环保节地葬式,推进我市丧俗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