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勾画城乡社区新图景 擦亮善治苏州新名片
发布日期: 2022-12-13 10:20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十年耕耘构筑社区梦想,匠心勾勒绘就美丽苏州。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苏州市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回应群众之盼、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城乡社区治理充满活力、安宁有序。苏州民政部门凝心聚力,擦亮了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的“苏州名片”。

党建引领治理

夯基垒台增强基层原动力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施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根系工程”的意见》《关于巩固深化“三社联动”创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十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民政局等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建立“1+N”文件体系,建立“苏州市政社互动和城乡社区治理联席会议”机制,高位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形成组织触角在一线扎根、工作力量在一线整合、为民服务在一线优化、服务载体在一线保障、协调机制在一线运行、治理成效在一线评价“六个一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三网融合,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

基层民主自治

积厚成势持续推进

2022年,太仓市开启“政社互动”4.0版“融合共治”实践,总结形成“五式”工作法,即“清单式”治理明权责、“能动式”协商达共识、“融合式”共治聚合力、“联动式”服务解民忧、“参与式”自治提效能。

其中的关键是最大限度调动并激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太仓市实施村(居)委会兼职委员制度,选聘了200多名“贤达”“能人”作为兼职委员参与社区自治;推行社区“民主决策日”制度,每年1月10日、7月10日开展两次民主决策日活动,审议、决策村(居)重大事项;开展“邻里家园”项目,由专业社工组织居民开展邻里活动,每年投入1300万元开展民生“微自治”“微实事”项目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密切邻里关系,培育邻里信任……

太仓实践仅是苏州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缩影。十年间,苏州市始终坚持村(居)民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以“五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居)民自治实践,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苏州市依法依规开展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村(居)务公开内容实效化、时间全程化、形式多样化不断推进。苏州市民政部门指导城乡社区制定(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全市村(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分别达 99.2%、98.3%。苏州高新区聚焦“民意、民情、民智、民心”,扎实推进民约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广泛开展“微自治”试点,村(居)民议事会、恳谈会、协商共治小组等城乡社区议事组织覆盖面超90%,因地制宜制定议事清单、议事规则、协商成果落实反馈机制,规范民主协商议事程序。张家港市“民生微实事”、吴中区“幸福微实事”等项目有效引导村(居)民通过协商议事方式参与村(居)微更新,以自治共建美好家园。

硬件与服务“双提升”

城乡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有了这些晒衣杆,以后就不用为晒衣被犯难了!”家住昆山市陆家镇陈港社区的张阿琴满心欢喜。陈巷社区是陆家镇规模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刚搬进高楼的居民对不能在院子里晾晒十分苦恼。在召开居民议事会后,陈巷社区规划公共晾衣区,设置一批美观实用的共享晾衣架,把民生小事办进居民心坎里。

昆山市各村(居)全面梳理共同需求和共性问题,深层排摸居民核心诉求和社区治理难点,开展“七个小微”服务——对准群众“微需求”,针对信息“微梗阻”,结合社区“微改造”,对标人居“微环境”,赋能物业“微治理”,实施养老“微试点”,提升残障服务“微标准”。

像昆山这样积极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温度的做法,在苏州市不胜枚举。十年来,苏州市紧扣民心民需民意,推动城乡社区硬件提质与服务提优“双提升”。

硬件提质方面,苏州市在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平台服务水平。目前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分别达1400平方米、1600平方米,各项服务功能齐全。常熟市“睦邻空间”、昆山市“市民驿站”等项目,使社区服务载体功能得以提质升级。苏州市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打造老年友好、儿童友好和无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突出社区环境、设施、服务的全龄共享友好。全市已基本实现城乡社区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全覆盖,已建成46个达省标的儿童“关爱之家”和104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驿站。

服务提优方面,苏州市各城乡社区因地制宜探索“一站多居”“联合工作站”“无柜台、AB角”等不同形态的服务,吴江区、相城区大力推动社区工作者“全员全科”基层实践。深入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加大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与养老服务供给。姑苏区推出民生服务八点“伴”、“周末社区”等项目,通过延长社区服务时间、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模式,让城乡社区更有温度、更加温馨、更具温情。

多元参与共治

睦邻友好之风深入人心

作为一个成立7年、居民超1.4万名的动迁安置社区,张家港市金港街道金都社区居住人数多,居民各类诉求、矛盾也多。然而金都社区却找到了满足居民合理诉求、解决矛盾的新路径——他们打造“睦邻合伙人”品牌,统筹辖区资源,吸引社区党员(双联双管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社工、物业、社区机构、共建单位等“合伙人”以资金、人力、时间、专业服务等要素“入伙”共治,聚焦居民的需求,精准服务居民群众,进一步提升社区基层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释放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红利。

像金都社区“睦邻合伙人”这样多元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在苏州市越来越多。十年来,全市各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基层治理,“五社联动”迸发出无限活力。

苏州市创新建立需求征集、民主协商、项目决策、绩效评估、多元参与和社区协同等“五社联动”项目化工作机制,开展五届“公益创投”、四届“公益采购”、三轮“社区服务社会化”、两届“公益慈善伙伴行”、两届“慈善同心·志愿同行”,仅“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已累计投入超过2.16亿元。为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全市累计建成市、区(市)、镇(街道)、村(居)四级培育孵化基地252家,近3000家社会组织入驻,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汇聚社工专业人才、助力城乡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苏州市还充分挖掘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全市97个镇(街道)、565个村(居)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成功实施118个慈善项目,涵盖扶老、帮困、助残、村庄环境改善等领域,共引导5200余万元慈善资金下沉基层一线。专业社工同样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州市出台基层社会工作站(室)建设实施意见,全市已建成99个镇(街道)社会工作站、2100个村(居)社会工作室。

数字赋能智治

科技零距离  服务更精准

长期以来,社区数据汇而不聚、社区治理主体联而不通的问题一直存在,社区信息采集难、维护难,基层工作负担重、管理效率低、工作压力大,给以高质高效为目标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拖了后腿”。

为破解这一难题,苏州工业园区创建“知社区”平台,打造“社工管理、社区要素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五社联动’、社情民意联系日”六大业务主题应用和基层社区治理数据资源库,汇聚社工、社区、社区工作站、社会组织、民众联络所、人口统计、房屋统计等全要素信息,构建满足区(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共享使用需求的社工信息库、社区信息库、社会组织信息库,大大提升社区智能化治理水平。

十年来,苏州市在社区治理中厚植数治思维,创新形成“苏社智治”品牌,加快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

通过统筹信息建设体系,苏州统一编制全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按照集约高效要求,重点推进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领域智慧化建设。同时,全市各社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充实完善社区基础信息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库、社区感知信息库等,加快推动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公共服务等各类数据向全市“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主题库汇聚。

此外,苏州市还扎实推动平台建设应用,高标准打造市、区“1+10”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线上平台,推进镇(街道)、村(居)服务大厅建设,实施基层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线上线下标准一致、功能互补、无缝衔接的政务服务模式全面形成。全市各社区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引导居民“指尖”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苏州市民政局联合有关机构开发“苏颐养方程式”APP,发展养老数字化服务,逐步拓宽政策计算器在为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积极构筑社区数字生活新图景。

基层服务队伍善谋实干

贴心关爱服务群众

常熟市虞山街道北门大街社区地处老城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咏梅从2008年开始全面负责北门大街社区的各项事务,跑遍了社区3200多户家庭,厚厚一摞《民情日记》每一页都是她走访的记录。

面对老城区社区老年居民特别多的情况,苏咏梅积极协调推动,北门大街社区在2013年开设了常熟首家“银康苑”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开小灶”供应午饭,为出行不便的孤寡老人送餐上门;成立爱心牵手单亲家庭俱乐部,为单亲家庭提供就业指导、心理诊治、法律帮助等服务;创新活动载体,为失独家庭营造“连心家园”,帮助走出情感阴霾;创新沟通渠道,编办社区简报、建立微信平台,更加快捷地解决居民困难,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苏咏梅只是苏州市成千上万名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十年来,苏州基层服务管理队伍坚守为民爱民初心,成为城乡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充分激励关爱社区工作者,苏州市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动态调整依法履职、协助工作、达标评比、盖章事项4份清单,发布村(居)可不予盖章的12类“负面清单”,推进城乡社区减负增效。按照“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的要求强化队伍配置,苏州市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明确社区工作者年平均待遇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路径,落实分级分类培训培养机制,大力选树表彰优秀社区工作者,不断增强社区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和荣誉感。

城乡社区满目新,善治苏州入画来。在新征程上,苏州民政系统紧扣国家、部、省有关城乡社区治理领域规划部署,大力推进政策创制、机制创新、实践创造,积极推动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社区发展共同体、社区家园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以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凝心聚力绘就善治之城新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