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江苏首批20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出炉 涉及古城、古镇和古村落三类,南京44个地名上榜
发布日期: 2022-12-09 09:18   来源:南京晨报    浏览次数:    字号:【


金陵、建邺、湖熟、浦口;麒麟、禄口、瓜埠、固城;花神庙、大胜关、七家湾、黄龙岘……对于很多南京人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地名,但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许只是略知一二。

12月8日,江苏首批20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正式出炉,南京44个地名上榜。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说:“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去年年底,我们联合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文旅厅、省方志办等六部门制订了《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正式启动评定工作。一年来,全省各地共评出市级地名文化遗产448个、县级地名文化遗产819个。根据逐级申报机制,312个地名参加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最终评选出200个。其中,古城地名50个、古镇地名79个、古村落地名71个。”

在南京入选的地名中,湖熟很有代表性。据介绍,湖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著名的“湖熟文化”,湖熟文化是距今5000至4000年间宁镇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代表,很大可能是先吴文化。旧时,曾有秦淮古渡、赤峰晴雪、香林晚钟、太湖秋雁、梁台映月、秦淮渔笛、古城春色、孤灯夜照等“湖熟八景”。再比如,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能仁里因能仁寺得名,而能仁寺初名报恩寺,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

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庆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积极探索高强度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省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个)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片)。地名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多年来,大量老地名凭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作为空间载体,得到了有效保护。”

“1368年1月,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同年9月颁布了《南北两京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南京这个地名。”省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表示,“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语言、社会等内涵。”

赵庭朴表示,结合城市“软更新”行动,江苏各地活化运用了一批社会影响大、历史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老地名。同时,结合道路、桥梁新建和改扩建,各地深挖地理、历史和人文,就地启用了“大胜关”“黄天荡”等老地名。接下来,江苏将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大力推进地名文化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