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用好地名“活化石”!江苏200个地名入选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发布日期: 2022-12-09 09:34   来源:交汇点    浏览次数:    字号:【


白居易诗句中的姑苏城、有1400多年历史的徐州窑湾古镇、孕育出长江中下游考古学文化代表的南京湖熟……12月8日,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发布,200个熠熠生辉的地名入选。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在发布会上表示,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评定,有助于彰显城市个性,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提升城乡文化辨识度,凝聚居民认同感和向心力。

纳入遗产名录,打牢数字化保护根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今年江苏开展首批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工作,夯实地名信息数据库,努力做到不漏一个地名文化遗产,打牢地名保护活化使用的根基。

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为评定范围,评选出了金陵、建康、姑苏、沛县等50个古城地名,淳溪、梅里、枫桥等79个古镇地名,前杨柳村、花神庙、草堰等71个古村落地名,都是人们实实在在生活着的地方。以南京为例,古村落地名中,能仁里、七家湾、花神庙、黄龙岘都是本地人耳熟能详的地方。人们走在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熟悉的道路上,住在以此命名的小区里。地名,成为流传千百年、人们依然可知可感的“活化石”。

赵庭朴介绍,今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截至9月已评出819个首批县级地名文化遗产、448个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并从中评选出20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对具有重要传承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江苏正在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数据库。我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均已建立本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历史地名13000多条。结合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各地积极为历史地名树碑立牌,全省已为古镇、古村、古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树牌2000多块,包括“乌衣巷”“青果巷”“山塘街”“西津渡”等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老地名,用浓缩的笔墨向人们展示老地名的位置、文化内涵、历史遗存等信息。

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孙燕介绍,此次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发布后,各地将开展系列宣传保护行动,通过编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立地名文化遗产碑牌、拍摄微视频等形式,不断提升地名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地名文化遗产在发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保护机制,厚植城乡文化底蕴

不少地名文化遗产都曾为古代诗人带去创作灵感。“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送刘郎中赴任苏州》中吟唱的“姑苏”,如今以古城地名身份与苏州居民相伴。走进苏州姑苏区,河道交错纵横,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是充满古韵的江南水乡。湖熟此次也作为省级古城地名入选,地名背后的湖熟文化距今已有4000年至5000年历史,是宁镇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代表。

“此次发布的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我省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基本上都已被列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庆介绍,目前,江苏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片,数量居全国第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防止大拆大建,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江苏通过保护老地名的物质空间载体,进而实现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支撑。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省地名专家薛光说,地名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记,每一条“老地名”都包含民俗史实或动人故事,能唤起人们对那段事件、人物、市井的记忆,升腾起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政研室主任周体光介绍,他们也在编写《路上的家国——江苏古代交通文化》,解读江苏古代交通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因缘关系,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弘扬地名文化,用好世代相传的宝藏

据最新统计,近两年,全省共活化使用老地名800多个。赵庭朴表示,活化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评定地名文化遗产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地名这一世代相传的宝藏,并放大遗产的现代价值,是弘扬地名文化的又一道考题。

为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今年民政部确定70个县(市、区)为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江苏有南京市江宁区、溧阳市、苏州市吴中区和淮安市淮安区入选。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优秀文旅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将随着地名文化的传播,得以进一步推广。

此次入选的古镇地名十二圩地处仪征东南,南滨长江,北枕仪扬运河,从古老的地名中人们能感知历史真味。近几年,当地深挖十二圩历史价值,恢复并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有7个微博物馆,激活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地名是乡愁的寄托,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文化,也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陆一忠表示,江苏水域面积占16.9%,是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目前,省水利厅已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公布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未来还要深入发掘水利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厘清“人、水、城、文”肌理关系,讲好地名水利故事。

省方志办主任左健伟认为,一个地名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地方志。前不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常州举办的“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主题就是“延陵风骨与争先精神”。延陵是常州春秋时期的古地名。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主动出让王位,领封地“延陵”。江南地区从蛮夷之地到文明开化,就跟延陵这个地名有关,因而延陵此次被列入江苏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今后,我省还要加大地名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态讲好地名故事,让地名真正成为民族的、大众的、无处不在的文化。

据悉,明年江苏还将陆续启动其他类别地名文化遗产评定,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和数据库。同时,省民政厅将会同文旅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民政部门将常态化更新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省区划地名信息系统数据,打造区划地名“云”博物馆;推进各地实现“互联网+地名”等服务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标准地名信息服务,让地名文化“活化石”焕发时代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