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织密织牢救助网络 关心关爱困难群体 | ||
|
||
【总书记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汇业(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魏青松: 养老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运营能力,而运营能力的核心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护理人员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建议多层次推进落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养,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并建立院校毕业生入职补贴制度;探索推广实行“定点招生、定向培养、保障就业”的养老院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对象、遴选定向院校、合理确定培养规模、完善经费资助办法、充分保障就业。同时,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负责人的评优评先活动,选树养老服务领域优秀典型,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南京落点 精准救助,让困难群众不再愁 家住栖霞区,因患渐冻症而无法出行的9岁女孩宁宁(化名),前不久迎来一个好消息:该区社会组织联合爱心企业发起筹款,为她量身定制了矫姿椅、匹配了专业照料者,还设立了一项专项帮扶资金,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照顾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没想到社区了解到我家的需求后,很快就帮忙解决了。真是太感激了!” 宁宁的妈妈说。 让宁宁走出困境的,正是该区打造的“区街社”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区,栖霞区这一网络已实现全区126个社区全覆盖、“有求必应、有单尽接”的快速响应机制,向暂时陷于困顿的人们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对宁宁的帮助,仅仅是我市社会救助更加精准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推动智慧救助和精准救助,让困难群众不再愁。 启动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每年7月1日,是南京低保“提标”的日子。2021年7月起,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由945元/月提高到985元/月。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困难残疾人、孤儿、困境儿童等对象的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同步提高。此次提标,全市有近11万困难群众直接受益。 多年的低保“提标”,给全市困难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除了低保金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很多优惠帮扶政策,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减免以及每年的春节慰问,在物价上涨过快时,还会发放物价补贴。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每名低保对象每月获得的优惠减免约达400元以上。也就是说,我市低保对象实际月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300元以上。 去年9月,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我市全面启动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低收入人口中的现有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不再重复摸排、认定。此次重点做好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摸排和认定。重点摸排对象为原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近年来申请低保未确认的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对象、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家庭、有重病患者或慢性病人的家庭、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等。 截至2021年12月底,集中认定全市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共计3936户,进一步健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打下基础。 探索“大数据预警+主动救助”,让政策去找“沉默的少数人” 家住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的钱某有一个7岁的孩子。去年6月,孩子不幸被确诊成熟T细胞淋巴瘤、重症肺炎、免疫缺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右侧气胸、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接受住院治疗,9月底出院时治疗费用已达24.8万元,后续还要准备再次手术,进行骨髓移植。 由于照顾孩子,钱某的妻子无法工作,全家的生活来源仅依靠钱某自营的奶茶店,而且在孩子病情严重住ICU抢救治疗期间,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奶茶店不得不暂停营业。 栖霞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和燕子矶街道公共服务科得知此事后,主动关心帮助,为该家庭申请了8万元救助金,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困难。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大数据预警+主动救助”机制,形成“预警—派单—核查—救助”的闭环运作。建立了包括卫健、医保、应急管理、残联等14个部门32类人群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当在库人员因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中断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0万元以及新领取残疾证的,系统会自动预警,实时推送至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视情给予相应救助。目前,累计预警326条,对其中符合条件的38人给予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慈善帮扶等主动救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机制改过去单一的“依申请”为“依申请”与“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相结合,让政策去找“沉默的少数人”,有效避免了因救助不及时、不到位而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上门,更好体现了救助的温度。 推动智慧救助精准救助,保障更牢更实更稳 去年,我市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家庭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提供社会融入、精神慰藉等服务。全市累计购买服务资金近700万元,开展困难群众需求评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等16类项目。 在推动智慧救助、精准救助方面。一方面,优化升级社会救助云平台,接入阳光惠民18条资金线和残疾证信息、残疾人就业信息,进一步拓展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的实时比对数据源,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性;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救助业务全口径上线,打通业务壁垒,强化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促进各类救助资源统筹分配,充分释放民政“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的政策合力。 民政部门表示,今年我市将围绕精准、高效、温暖、智慧救助更为显著的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服从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兜底保障更牢、更实、更稳。 一是围绕法治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制订《南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工作调研,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强化区级民政部门监管指导考核责任。同时,适时调整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 二是聚焦系统化,服务共同富裕大局。持续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为重点。对已认定的低收入人口,强化定期复核,关注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对未认定的困难群体,依托“网格化”“铁脚板”,突出政策宣传解读,加强主动发现,注重引导自主申请。应认尽认、应退尽退,全面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三是着力信息化,提升社会救助数据赋能水平。加强与教育、人社、公安、应急、医保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交互,提升困难群体基础数据库质量,为温情救助、精准帮扶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省市两级“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互联互通、互补互促,开展核对授权书质量提升与核对报告应用增效专项活动。 四是提升专业化,发挥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建立完善执行进度监测机制,重点抓好专项交通与通讯补贴发放、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购买、记录仪配备等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工作手段,强化基层救助队伍建设。 五是促进社会化,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民政部综合改革试点、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试点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纾困解难为重点,以提供服务、捐赠财产等方式开展资源链接、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类社会救助活动,推动建立社会救助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机制,更好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救助需求。 专家点评 陈雯(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必须筑牢民生保障与福利水平这一重要根基。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推动智慧救助、精准救助,让困难群众不再愁,是南京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的重要举措。 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南京要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规范化和法制化。不仅要建设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也要建设全覆盖、类型化、差异化、调适性的制度规范和法律机制,为有效应对“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城乡流动群体、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安置和稳定生活奠定制度基础。 要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秉承信任与尊重,持续系统地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专业队伍,为困境人群提供需求精确、专业精良的优质服务,为织密民生“安全网”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要提升社会救助事业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力量的参与已在社会发展中成为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聚焦支持网络,撬动社会资源,是有效帮助“三留守”人员、特困群体的重要力量。当下和未来,南京更要尊重并重视包括志愿者队伍、公益组织、行业商会、自媒体、心理咨询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种组织形态的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救助,激发社会活力,撬动民生保障“安全网”的最强大内驱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