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02/2022-00126 分        类 政策文件 综合工作 通知
发布机构 江苏省民政厅 发文日期 2022-07-31
标        题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        号 苏民发〔2022〕9号 主  题  词 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        效
索  引  号 014000802/2022-00126
分        类 政策文件 综合工作 通知
发布机构 江苏省民政厅
发文日期 2022-07-31
标        题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        号 苏民发〔2022〕9号
主  题  词 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        效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 08- 03 17: 44 来源: 厅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各设区市、县(市、区)民政局,厅各处室、直属单位:

《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已经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民政厅

2022年7月31日

 

 

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智慧民政”建设,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对江苏工作、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全方位推动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为总抓手,以“智慧民政”建设为总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数字服务体验、“整体统筹”的转型机制设计、“多跨协同”的应用场景打造、“创新赋能”的理念手段重塑,为江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能、构筑新支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政服务的新期待。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坚持全省“一盘棋”思路,加强民政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架构、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基础支撑、统一开发应用,坚决避免各自为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动各级分散的信息系统向省级平台整合,形成一体化格局。

——协同高效、便民利民。以共享交换为路径,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应用;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民政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度、体验感,防止数字鸿沟,让民政数字化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系统变革、整体重塑。突出业务变革和智慧赋能,放大数字化“牵一发动全身”的撬动效应,综合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推动民政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能力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助推民政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开放融合、安全可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民政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和数据要素有效开发,构建多元参与应用生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线,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三)发展目标。

紧扣高质量建设“数字政府”主线,全方位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民政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使“智慧民政”成为江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民政核心业务流程规范梳理,实现民政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实施民政业务系统改造集成,初步构建全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省市两级系统上云率达到80%;初步建成省级民政数据中台,民政业务数据省级归集率达到90%,按需共享率达到80%;全面接入“苏服办”总门户,打造3个多跨综合应用场景,发布10个标准化移动端应用,民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到85%,民政数字化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3年底,全面建成应用全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实现省到社区五级贯通,省市两级系统上云率达到90%;初步建成省级民政“智慧大脑”和综合调度中心,民政业务数据省级归集率达到100%,按需共享率达到90%;“苏服办”服务效能充分发挥,“苏服码”在民政领域普遍运用,再打造5个多跨综合应用场景,发布15个标准化移动端应用,民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到95%,民政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25年底,形成较为成熟完备的民政数字化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制度规范体系,业务、技术、数据深度融合,省市两级系统上云率达到100%,数据100%按需共享、实时交换,民政“智慧大脑”和业务调度高效运转,数据资源价值充分释放;民政网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网通办”率达到100%,“掌上办、码上办、智慧办”深入应用,在线综合服务场景更加丰富,民政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成果,江苏民政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总体架构。

按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体系化构建“1314”民政数字化转型总体架构,贯穿民政对象“一生一世”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蕴含民政工作者“一生一世”为民爱民的价值追求。

 

一个设施基座。依托部省统一的政务云、网等基础设施,形成“智慧民政”建设集约化基座,提供网络、存储、计算、安全、灾备等能力。

三大支撑平台。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政务前台、数据中台和业务后台,其中数据中台是协同枢纽,政务前台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支撑,业务后台集成民政各类业务管理。

一个调度中心。构建省级民政事务综合调度中心,实现多渠道民政服务事项受理、智能化精准服务推送、可视化业务监管联动、多维度数据分析研判。

四大保障体系。完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安全运维、人才支撑体系,制定配套政策和信息化标准规范,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与统一运维管理,提升全员数字素养。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系统集成,建设智联一体新平台。

1.重构一体化业务平台。按照“一部门一系统”要求,改造提升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形成面向省到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的全省“智慧民政”统一门户和面向乡镇(街道)、社区(村)的民政业务“一门受理”系统。对现有各类民政业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为困、为老、为小、为残、社区、公益、社会组织、婚姻、殡葬、区划地名”等十大民政服务管理应用集群,推进内部流程联通、业务协同、资源统筹。在各地各条线推广使用省级统建系统,形成全省一体化应用格局。

2.加快跨层级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技术架构,提供模块化、组件化、标准化技术能力和统一区划、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等通用支撑。通过关停并转、系统集成、数据对接、单点登录等方式,加快推进分散的各级各类民政业务系统向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整合,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推进民政业务系统集约化部署,依托电子外网、互联网运行,降低硬件投入和运维成本。

3.融入“苏服办”服务体系。按照省政府关于打造“苏服办”总门户和“苏服码”应用的部署,做好省一体化民政业务平台与“苏服办”网站、移动端、自助终端、办事窗口等多渠道对接,实现全省民政政务服务全面接入、同源发布、统一管理。升级建设和优化运营民政服务“旗舰店”,打造移动端“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民政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跨区域办。将“苏服码”作为民政对象身份认证、上门服务、巡访打卡、待遇享受、补贴申领等的重要载体,开展“码上办”服务,做到一码在手、智享民政,让服务对象享有优质便捷美好的服务体验。

(二)推进多跨协同,打造智惠民生新图景。

1.推进“困有所助”,打造精准温情智慧救助。建设覆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省社会救助系统,推动各级各类救助信息归集整合。完善省级申请救助家庭经济核对系统,拓展核对项目,提高数据比对时效性,实现与省社会救助系统无缝对接。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和关爱帮扶系统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监测预警、风险筛查、精准画像、主动发现,做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开发“苏易助”移动端应用,推进求助信息一键易达、救助申请掌上易办,提升社会救助的及时性、便捷性、协同性。运用互联网手段辅助流浪救助管理服务,应用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提高寻亲效率。

2.围绕“苏适养老”,打造普惠优质智慧养老。构建涵盖老年人口、机构设施、人员队伍、服务运营等信息的全省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居家、社区、机构的全省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构建“苏适养老”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智慧支撑。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个人、家庭、社区及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医养康养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等典型应用场景。完善尊老金发放服务,探索“免申即享”。实施“互联网+养老服务”示范行动,制定市县级民政部门智慧养老中心建设指引,建设一批“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支持开展智能物联、健康监测、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智慧养老服务。

3.助力“苏童成长”,打造协同关爱未保平台。新建全省统一的“苏童成长”一站式儿童福利和未保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全周期管理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全流程数字化运营、未成年人全链条协同保护。完善未成年人和儿童主任、督导员基础信息库,依托微信小程序进行巡访、评估和帮扶记录;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大数据比对、热线网络等途径,主动发现儿童风险情形,健全分级处置机制;搭建多部门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任务转介、联动处置、全程留痕;构建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需求库、资源库、项目库、案例库,促进供需对接和社会参与,全方位支撑“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机制落地见效。

4.促进“融合善治”,打造共建共享智慧社区。以社区“治理”“服务”和“自治”为主线,以设区市为单位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多部门协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构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优化提升社区治理信息系统,推动完善社区治理基础信息数据、拓展社区治理功能,为党委政府和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数据参考,为社区工作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平台。完善社区服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机制,推进互联网线上办、社区代办、网格内上门办、自助服务办等方式有效融合。积极引导发展“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聚合社区服务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大力发展“互联网+居民自治”,开展社区协商、村(居)务公开、民主监督,畅通群众参与渠道。

5.建设“大爱江苏”,打造公益慈善综合枢纽。完善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系统集成,促进资源共享、力量融合、多元参与、规范运作。加强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深度融合,建设江苏慈善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慈善组织培育与监管,建立慈善资源库与需求库,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推动“互联网+慈善”发展,引导人人公益、随手慈善。深化社会工作管理系统应用,加强社会工作人员、机构、项目等信息化管理,将社工站打造成为精准赋能、智慧服务的公益e站。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丰富“江苏志愿”移动应用,加快志愿服务数据归集共享。加快福利彩票数字化建设,打造以站点管理、市场营销、公益宣传为重点的“智慧福彩”综合平台。

6.激发“社有所为”,打造社会组织综合平台。深入应用全省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通注册登记、年检评估、日常监管、执法监察、信用建设、培育发展等各环节管理链条,推广多部门在线联合审批。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网络信息监测,完善综合监管、风险预警等功能。拓展网上投诉举报和信息公开渠道,及时曝光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及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优化社会组织网上办事服务,推广统一身份认证和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应用,简化流程材料,推进移动端应用、无纸化审批、电子化归档、全发展历程可溯。完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政府购买服务等信息对接,全方位感知社会组织发展态势,支持宏观决策。引导社会组织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规范化运行,增强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活动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7.护航“婚姻家庭”,打造便捷温馨有爱服务。迭代升级全省婚姻登记管理系统,优化网上预约服务,拓展婚姻登记智能咨询、活动预约、在线观礼等服务,推广配备应用多功能自助服务一体机,提供材料预审、免费拍照、自助查档等功能,支持户外登记颁证点信息化建设,提升婚姻登记服务精细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深化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实施婚姻户口“一件事”联办,加强电子证照应用,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持续做好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清洗与处理,加强数据共享比对,为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提供实时查验支撑。开展网上婚姻家庭文化展示馆建设,引导移风易俗。推进婚姻家庭“云辅导”,促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8.保障“逝有所安”,打造透明宽心智慧殡葬。建设全省智慧殡葬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殡葬审批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健全遗体火化、安葬(放)等殡葬基础业务数据库,强化公墓、骨灰堂等信息化管理,推广全省统一的逝者火化电子证明。打造殡葬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殡葬服务机构名录、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承诺、监督方式、服务规范等网上集中公开,推进殡仪服务网络预约、在线评价;充分利用互联网、5G、虚拟现实等技术,大力发展“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增强现场感、仪式感,提升便利性、交互性;拓展生态殡葬数字化应用,探索“互联网+殡葬服务”新业态。完善多跨协同办理机制,加强系统对接、流程互通、材料共享,推进群众“身后一件事”联办,努力将群众的“伤心事”办成“宽心事”。

9.拓展“残有所扶”,打造为残福利服务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残疾人“两项补贴”管理系统,加强与残联等部门数据实时对接,对补贴申请、审核、发放等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加强主动发现、动态管理、监测预警,实现“政策找人”,推进补贴申领网上办、掌上办和“跨省通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患者基础信息库,对服务站点、康复活动、服务记录、效果评估等进行系统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借助互联网手段,打造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O2O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康复辅具供需精准匹配,服务便捷可及。

10.规范“区划地名”,打造文化传承信息载体。升级应用全省区划地名管理系统,健全区划、地名、界线数据库,建立更新维护长效机制。优化完善区划信息查询系统,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仿真等技术手段,打造地名“云博物馆”。加强部门协同,推进标准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索“互联网+地名文化保护”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传播渠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推广设置二维码地名标志牌,探索与互联网导航服务企业合作,将地名文化宣传融入日常出行场景,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元、随行便捷的地名信息服务,不断增强地名文化的吸引力、生命力。

(三)推进共享开放,形成智享数据新生态。

1.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加强全省民政大数据资源体系规划,按照全覆盖、穿透式要求,全面摸清民政政务数据资源家底,编制民政政务信息资源统一目录和标准,做到统一编码、一数一源,并在省公共数据平台注册发布、动态管理。健全数据治理规则,通过清洗、比对、校核、挖掘、更新等方式,实施全口径数据综合治理,开展全流程数据质量监管,加强数据监测评价、处置反馈、监督复核,从源头上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2.建设民政数据中台。加快建设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核心的省级民政数据中台,内部联结各个业务集群、纵向贯通各级民政部门、横向衔接各家外部单位,形成支撑“智慧民政”运行的核心枢纽。加强对民政数据资产编目、采集、存储、加工、交换、利用、反馈等各环节的集中统一管理,利用公共组件、标准接口、智能标签等技术,有效支撑数据实时共享、应用敏捷开发、场景快速搭建。健全数据属地回流机制,满足基层数据应用需求。

3.深化数据价值挖掘。完善覆盖民政服务对象自然人,社会组织、村居、民政服务机构等法人,区划地名等空间地理的民政基础数据库,整合外部门和社会化数据,建设低收入人口、“一老一小”、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一批高质量主题库、专题库。发挥民政数据资源多元化、多样性、规模大的优势,在全量化汇聚、标准化治理基础上,推进场景化开发,促进数据关联应用和融合碰撞。探索民政数据资源授权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面向民政行业的数据服务产品,激发数据要素流动和价值潜能。

4.打造决策智慧大脑。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加强海量民政数据的高效处理、智能分析、监测预警,实现对民政业务发展态势的精准感知、实时研判、动态监管。构建简便易懂、灵活配置、可视呈现的模型库、算法库、规则库,聚焦民政领域改革难点、发展重点、社会热点,进行演算模拟,辅助科学决策,打造科学化、个性化民政“智慧大脑”,有效提升民政整体智治水平与数据决策能力。

(四)推进赋能增效,构筑智能治理新支撑。

1.提升经办能力。全面开展全省民政业务事项和流程标准化梳理,简化优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办理,推动民政业务全流程网办、在线化审批、电子化归档,提升工作效率,增强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事务性负担。依托系统平台和数据共享,推动更多民政业务跨区域办理、一件事联办,提高业务办理协同效能。建设“民政百科”知识库和在线培训“微课堂”,促进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与经办能力提升。

2.创新监管手段。深化“互联网+监管”,健全民政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库、监管对象库、执法人员库、监管行为库等,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非现场监管、移动监管,提升民政领域监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深化全省民政信用监管系统应用,推进各级各类民政信用信息网上集中公示,推进在线信用承诺、信用评价、联合激励惩戒,实施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等分级分类监管,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闭环链条。

3.建设调度中心。按照平战结合、纵横联动、响应及时、监管有力的思路,建设省级民政事务综合调度中心,全面接入实时业务数据、监控视频画面、热线工单信息等,推动数据对接上屏、多维呈现,全量、全时、全域感知民政业务发展态势,做到“一屏统揽”。坚持实战实效,做好咨询投诉、应急求助、风险预警、评估核查等日常处理,有效支撑突发事件等应急处置,实现风险及时预警、指令实时分派、问题联动处置、流程闭环管理。

(五)推进安全可溯,筑牢智控风险新屏障。

1.提升云网支撑能力。按照我省“数字政府”系统上云和专网迁移的总体要求,实施云融合工程,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民政资源专区,充分利用省政务中台能力输出,提高保障响应能力,形成“智慧民政”集约化、智能化底座。推进省级民政数据中心机房转型为容灾备份数据中心,健全数据恢复机制,提高民政业务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

2.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构建安全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民政用户“权限精确赋予、痕迹可查可审、数据精准追溯”。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严格网络安全防护,认真开展定级备案、风险测评、应急演练等工作,加强安全态势的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和威胁预测,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立分级分类数据管理机制,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把数字化转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数字化履职能力,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民政厅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加强重点任务统筹协调;各级民政部门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扎口管理,做好经费整合使用和项目集约建设,各地原则上不再新建独立业务管理系统,确需建设的应报省民政厅备案。建立专班运作、定期调度、工作通报制度和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督导机制。

(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对照民政部“金民工程”和我省数字政府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系统梳理民政数字化转型各领域的标准需求,构建完备的江苏民政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编制修订“智慧民政”总体标准、政务事项标准、业务经办标准、应用支撑标准、数据管理标准、安全运维标准等,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实践固化为制度规范成果。加强标准贯标推广与实施监督,根据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三)发挥评价激励作用。将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责任制考核,量化目标、精细安排、狠抓落实、注重实效。推出民政数字化指数,以民政工作数字化率、民政资源共享化率、民政服务智能化率为主要内容,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动态反映各级民政部门数字化转型进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基于省级民政一体化平台,创新典型场景,开发特色应用,每年评选发布一批民政数字化转型“最佳应用”,提炼经验,以点带面,在全省复制推广。

(四)提升全员数字素养。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信息化机构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水平。探索在各级民政部门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协同管理本部门数据与业务工作,推动数据共享开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将民政数字化转型纳入各级民政干部学习培训内容,广泛开展思维理念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对数字化的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发挥决策参谋和前瞻指导作用。

(五)营造宣传推广氛围。加强民政数字化转型思维理念、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实践成效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政务大厅、服务窗口、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做好政策宣贯、需求调研、服务推广和精准推送等工作。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渠道,主动收集服务对象意见建议,与推进工作形成有机互动,营造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民政数字化转型的公众知晓度、品牌传播度和社会美誉度。

 

关联阅读:

· 解读:打造智惠民生新图景——《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解读

· 图解:全面推进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一图划重点

· 视频:推动江苏民政数字化转型 打造10大民生服务应用场景 江苏智惠民生新图景

· 媒体:民政数字化转型 服务更便利 江苏打造智惠民生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