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157个,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2023年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 | ||
|
||
定名时间追溯至三国时期的南京周郎桥、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始建的山塘街、唐代名将尉迟恭所建的扬州广惠桥……11月16日,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157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地名入选,其中路、街、巷(里、弄、坊)地名93个、古桥梁地名64个。 深挖底蕴,活化800多个历史老地名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数代人丰富的记忆与情感。此次评选由江苏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文旅厅、方志办等6部门联合举办,按照逐级申报原则,各地共推荐申报了623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参加省级评选。南京的“乌衣巷”、苏州的“山塘街”、扬州的“二十四桥”……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入选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扬州二十四桥 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孙燕介绍,202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公布了首批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文化遗产名单。2023年,江苏又对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和古桥梁地名两类地名进行评定。 近年来,江苏在地名文化保护,赓续历史文脉上下足功夫。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省级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省民政厅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6部门出台《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明确对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地名制定保护措施,省、市、县三级连续两年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 随着地名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苏州、扬州等地,“狮子口”“醒狮桥”“马监巷”“五福巷”等一批曾经消失的老地名被“复活”。常州、淮安等地将“重启”老地名超前置入规划阶段,在新生地名中优先考虑复活使用老地名。为老地名树碑立牌成为各地共识,全省已树碑牌2000多块。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全省已活化使用800多个历史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历史老地名。据悉,目前各地均已建立本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历史地名13000多条。 传承文化,实现多重效益共赢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此次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评定,有助于彰显城市个性,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提升城乡文化辨识度,凝聚居民认同感和向心力。 比如此次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无锡巡塘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元代王仁辅编撰的《无锡县志》之《桥梁篇》中也有所记载。2003年巡塘桥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到高度认可。在太湖新城规划建设中,当地还遵照“还原历史真实性、感知历史可读性”及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保存巡塘古镇,还原江南乡土建筑格局,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巡塘桥也成了锡城的一处旅游新胜景。 无锡江阴的刘伶巷不仅是古老的历史地名,还带动了当地的特产美名远播。刘伶巷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刘伶有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相传,刘伶曾流寓江阴,与杜康是莫逆之交。有一次杜康在江阴做米酒,一时粗心把上好的糯米给烧煳了,煳了的糯米在杜康的手中居然成了佳酿——黑米酒,从此成为当地特产。 为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实现成果转化,省民政厅先后编制《江苏省政区图》《江苏省行政区划地图集》,出版《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出版了本级标准地名录。各地相继出版地名丛书300多部,《中国·南京地名的非遗保护》《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扬州印记》分别在第31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赠阅国际友人。 一个地名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地方志。为众人所熟知的乌衣巷,一开始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六朝时,乌衣巷与东府城隔秦淮河相望,遗址在今东关头一带。宋代后,乌衣巷“漂移”至今扫帚巷位置,到了清末才定位于今天的乌衣巷。名巷古桥的实体,历史上往往会发生位移现象,有的甚至曾多次“漂移”,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南京目前大约有古桥近百座,包括蒲塘桥、七桥瓮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集镇东南的周郎桥,则可以将南京古桥的定名时间追溯至三国时期。周郎桥承载了老江宁人的许多回忆,当地政府也在探索保护利用和续用这一老地名。 留住乡愁,老地名重放光彩 贺云翱表示,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是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今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再一次夯实了地名信息数据库,打捞每一个地名文化遗产,筑牢地名保护活化使用的根基。 在连云港东海县桃林镇,有一条马陵古道,历史上著名的庞涓和孙膑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走在古道边,能够感受到千年古战场的古风遗韵。马陵古道全长50多公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古道上有一块清朝人立的碑,由于时间久远,碑文已经风化。但在这块碑的地下,出土过不少文物,有一部分收藏在东海县博物馆。 此次马陵古道也入选了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据悉,当地政府正在深挖地名资源,如今的马陵古道边,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万亩核桃基地、梨园、桃园、葡萄园,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老地名也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地名是乡愁的寄托,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文化,也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了独特的助推力。”省民政厅副厅长赵庭朴表示,今后,江苏还要加大地名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态讲好地名故事,让地名真正成为民族的、大众的、无处不在的文化。民政部门将常态化更新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省区划地名信息系统数据,打造区划地名“云”博物馆;推进各地实现“互联网+地名”等服务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标准地名信息服务。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