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多措并举促进乡村地名与产业融合发展 | ||
|
||
淮安市以乡村地名文化为脉络,完善“互联网+地名”服务,加大特色乡村、特色产业及特色亮点宣传,塑造良好的地名文化发展业态,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构建地域产业经济带。淮阴区以马头镇为核心深化运河文化,以高家堰镇为核心推动民宿文化旅游和环洪泽湖生态旅游经济带,以刘老庄镇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和高效农业经济带。金湖县以金北街道、吕良镇、前锋镇为主体的北部现代观光农业集聚区,以金南镇、塔集镇为主体的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是融合发展特色地理产业。借力“互联网+”实现地名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挖掘省级特色小镇—蒋坝镇河工文化、彭祖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联系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上图标注。淮安区施河镇是全国知名的教具之乡,在园区道路命名中,融入特色产业元素。在旅游热点地—洪泽区彭城村设立保护碑牌,实现地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彭城村相继获得“美丽乡村”“江苏水美乡村”“江苏省文明村”等称号。 三是提升地理文化产业价值。盱眙县打造山区片经济林果和中药材、河西片虾稻共生和水产养殖、东部平原高效设施休闲农业三大特色板块融合,提升“盱眙龙虾”地理标识经济产值。淮安区张兴村深挖当地广为流传的“扫盲得牛”“打镰枪打腰鼓”“鸾翔凤集”“张家行善”“吴承恩在张兴”等生动有趣的地名故事,发展亲子菜地、儿童乐园、红船茶座、农家美味等特色田园项目,打造出宜观宜游的乡村旅游品牌,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