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昆山市“微治理”“微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发布日期: 2023-04-25 09:28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一张八仙桌,一圈长凳。前不久,七八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祁浜村村民走进昆山乡村振兴讲习所,在村干部和老党员的带领下,就“美丽庭院”创建问题献智献策。

“吃讲茶”是江南地区传统的协商议事形式,居民们就着一杯清茶,直言诉求、直抒胸臆。目前,昆山市已先后在祁浜村、龙凤村、全旺村等多个村(社区)开设“吃讲茶”场所,并成立“吃讲茶”分会,让民情民意融入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近年来,昆山市在创新一个“党建+”固本强基体系的基础上,深化“三治融合”机制、丰富“五社联动”模式、聚焦“七个小微服务”,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把脉画像”建清单

分层分类深化“三治融合”

上午9点,79岁的孙春宝戴好“邻里守望员”的红袖标,开始在小区里巡逻。看到不文明现象,她会及时上前提醒;得知哪个楼道灯不亮了、哪家水管堵了,会第一时间反映给社区,及时帮助左邻右舍排忧解难。

在采莲新村,20多名居民志愿者组成了邻里守望队,还探索建立了一个社区邻里守望总站、一个小区邻里守望联系中心、一张邻里守望卡的“三个一”服务模式。同时,成立了党建联盟,建立了“15分钟党建服务圈”,做大社会组织、街区商圈等“朋友圈”,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成为昆山老旧社区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范本。

今年6月,昆山市发布了《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分类共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社区“要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治理精准化分类指导机制,以分类施策的治理精度,提升社区服务温度和社区品牌亮度。市民政局联合第三方专业力量,根据各个社区的发展历史、辖区资源、居民需求等特征,通过调查统计、实地调研等方式,为全市350个城乡社区“把脉画像”,统一划分为普通商品房社区、老旧社区、动迁安置社区和综合特色社区4种城市社区类型,以及传统(特色)乡村、新型(融合)乡村2个农村社区类型。同时,精心编制问题需求、公共服务和治理资源3个清单,确保治理精准有效。

多元互联强资源

“五社联动”激发新活力

作为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常发香城湾小区首届业委会主任,经常往返于沪昆两地的魏三鹏手机里存着近200个邻里服务微信群。

像魏三鹏这种情况的还有一群人,他们“居住在花桥,工作在上海”,许多人周末才会回到昆山,被花桥人亲切地称为“星期天先锋”,成为助推花桥社会治理优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常住人口达300万规模的昆山,市民政局探索建立了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通过多元互联,不断丰富社区资源,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发展新阵地。昆山市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工作站(室),联动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民政部门服务力量,以及司法、工会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基层服务力量,与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服务,实现资源共用、共享,力争今年年底实现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全覆盖。

设计新项目。针对困境儿童及家庭的多重困境和需求,昆山市统筹社会资源,推动“点亮希望·伴你成长”社工服务项目全面落地,包括一户一档案,入户探访,个案、小组、社区等社工服务,以及寒暑假的特色需求项目,为全市困境儿童及家庭撑起一张社会支持网络。

注入新活力。多方链接基层慈善资源,实现社区(村)发展基金全覆盖,探索发展型视角下救助社会工作新模式。发动社区党员认岗领责,动员群众参与社区慈善活动,营造“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社区新风;建立“战疫先锋”“星期天先锋”等志愿者服务队伍191支,广泛参与解决各类社区沉疴积弊。

精细发力提品质

聚力做优“七个小微服务”

“有了这些晒衣架,以后就不用为晒衣服犯难了!”指着楼前一排排整齐的晒衣架,58岁的张阿琴满心欢喜,她又可以和以前住在村里一样,睡上带着阳光味道的被子了。

陈巷社区是陆家镇规模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一开始,住进高楼的居民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很不习惯,尤其是不能像以前那样在院子里洗晒,让大家十分苦恼。在召开居民议事会后,陈巷社区集中规划公共晾衣区,设置了一批美观实用的共享晾衣架,并安装了遮雨棚,把民生小事办进居民心坎里。

小小社区,千头万绪,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昆山市全面梳理居民的共同需求和共性问题,深层排摸居民核心诉求和社区治理难点,聚焦“七个小微服务”,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一是对准群众微需求,在辐射面广、人员集中、配套齐全的社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在问题、需求较为集中的小区、商业区建设党群服务站点,集结专业化团队,链接区域化资源,提供个性化项目,努力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二是针对信息“微梗阻”,研发“城事通”智慧平台,对接现有智慧物业、智慧社区、网格管理等有关服务功能平台,实现社区管理服务智慧化。

三是结合社区“微改造”,实施“昆小薇·共享鹿城”城市公共空间“针灸式”改造工程,由中心城区拓展至各区镇,将破碎用地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精致小花园,以微更新激活城市小微公共空间。

四是提升人居“微环境”,在各区镇农村创新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户创建,目前已评选出五星级“美丽庭院”近千户。

五是赋能物业“微治理”,组建物业行业党建专委会,全面梳理排摸396家备案物业企业,将“红管先锋”服务项目评价实效与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物业行业信用评价、评优评先等挂钩,定期发布物业服务质量“红黑榜”,督促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六是实施养老“微试点”,建成并启用昆山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日照中心+老年大学+小微型机构”养老综合体建设试点,让幸福养老不是梦。

七是提升残障服务“微标准”,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施办法,构建“1+3+N”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100%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