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苏州市编制乡镇地名规划应对新挑战 | ||
|
||
随着江苏省苏州市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小城镇范围内的街路巷、住宅区、桥梁等地理实体日益增多,乡镇地名管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名命名更名与城镇规划建设脱节,新生地名系列化、层次化程度不高;二是地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足,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吴文化地名湮没在城镇开发建设之中。为此,苏州市在编制完成中心城市和县城地名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市统一部署、县级组织协调、镇级发挥主体责任”方式,将编制镇级地名规划作为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和地名文化保护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目前,全市97个镇、街道地名规划全部编制完成,经县级市(区)政府审核同意、报苏州市地名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全市共规划地名8大类24小类64867条,编制地名采词库33186条。 明确镇级地名规划编制思路 苏州市将镇级地名规划作为规范地名管理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作为指导地名工作的重要依据。其编制思路如下。 坚持与城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以城镇建设等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建设特点和发展导向为基础,根据规划建设的各类地理实体的类别、分布、规模等,确定纳入地名规划的类别,确保规划地名的覆盖面。同时,明确各类规划地名的起止、四至、规模,并确定各线状地名调整、延伸、分段的规划方向,编制出各类地名规划方案、图表。 坚持彰显地域文化特征。通过组织当地专家、社区群众,从文史资料中选取具有历史文化、人文特点和自然特征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按照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要求和“系统规范、雅俗共赏、方便易记”的地名规划理念,博采众长编制地名采词库,做到历史继承与创新使用相结合,既彰显地域文化特征,也易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坚持分类明确规划要点。通过分析各类地名的使用现状,提出相应地名类别的规划要点,避免“洋、怪、重”等问题。其中,街路巷地名重点提升系列化、层次化水平,解决城镇规划与地名现状的统一协调问题;住宅区、商业楼盘重点提升文化内涵,控制不规范等地名问题;其他设施地名重点落实与所在地主地名相衔接的要求。 坚持镇级地名规划量质并重 采用“规划的语言、发展的眼光、规范的方法”,组织编制镇级地名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精心编写规划设计书。组织专业力量梳理各类地名资料,研究分析现有地名命名规律和存在问题,依据城乡建设规划情况划分地名规划区块,编写地名规划设计书,确定地名命名规律的延续或调整方向,提出各个区块地名采词导引、地名文化保护要求措施等。 科学设计规划方案。根据规划设计书和地名采词库,编制地名规划名称方案表,对前期梳理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建设的地理实体及其规模逐个进行评估、论证,确定其是否命名、更名或调整起止、方向等,形成最终的规划方案并绘制示意图。 严格履行规划报批手续。各镇(街道)作为镇级地名规划编制实施的行政主体,均成立地名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第三方服务机构,聘请地名专家参与;组织协调编制机构完成规划设计,开展综合论证评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进行社会公示;制作规划成果,经县级民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审定后,报苏州市民政局备案公布实施。 抓好镇级地名规划落地实施 镇级地名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加强地名源头治理、传承地名文化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规范地名管理。通过镇级地名规划,将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相对固化下来,实现规划区域内地名的有序管理,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严格、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及时更新、完善地名标志设置,巩固地名规划成果。 夯实基层基础。通过编制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基层地名工作队伍;挖掘、整理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老地名,纠正并形成3000多条新的地名调查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地名普查成果;地名规划经批准备案公布的同时,抄送地名管理相关部门作为今后开展地名申报审批、地名标志设置等工作的依据,夯实地名管理的工作基础。 赓续地名文化。通过综合考虑各相关方面的因素,确定规划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譬如镇湖的苏绣系列地名、泗泾的阳澄湖景系列地名等,以此增强地名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