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持续深化“小网格·大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 | ||
|
||
近年来,淮安市紧扣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民生目标,依托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着力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开展“小网格·大救助”暖心助困行动,将社会救助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一、建机制、强联动,构筑主动发现网络。淮安市民政局以市委市政府制发《淮安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为契机,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规范城乡网格划分、调整等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为深化全市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市民政局联合市委政法委研究制定《关于开展“小网格·大救助”暖心助困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以村(居)“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共同参与的主动发现网络队伍,常态化实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 二、担角色、明责任,厘清主动帮扶职责。根据网格化服务管理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性质特征和网格员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独特优势,淮安市积极推动网格员以社会救助“信息员”“协办员”“回访员”的身份融入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形成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协助办理、跟踪帮扶”的闭环管理模式。“信息员”,常态化走访收集辖区内困难群众急难线索,及时将困难群众遇到的生产生活难题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反馈,实现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困难群体的动态监测。“协办员”,主动为有申请意愿但申请能力不足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帮办、代办等服务,协助其提出申请;对低保、特困等信息比对中的存疑数据,协助开展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工作。“回访员”,对尚未纳入救助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对象,以及经救助后仍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对象,进行定期回访、动态跟踪。 三、优队伍、提质效,丰富主动服务内涵。“小网格·大救助”暖心助困行动实施以来,各县区民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制定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作方案,在主动发现、主动服务、主动救助困难群众中,真正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清江浦区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网格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打造社会救助“红色网格”,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微网格长—楼栋长—党员”五大排查救助组织体系;淮安区组建338支以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社区网格员、乡村医生和“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和老退役军人)为成员的网格化暖心服务小分队,常态化走访收集辖区内困难群众的诉求线索;淮阴区组织开展2次网格员救助工作培训,重点就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特定概念、申请条件等进行政策讲解,进一步提升网格员对困难群众识别与认定的敏感性、敏锐性;涟水县发挥“民情直报员”优势,深入推动网格员与民情直报员机制衔接融合;盱眙县依托县党建引领机关服务进基层行动,推进机关资源下沉网格,先后开展“民政政策进社区”和“民政救助在身边”两项服务行动12场次,接受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