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周报】打造“幸福民政365工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加码”——2024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部署新思路新举措 | ||
|
||
2月3日,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全省民政工作,分析发展形势,部署未来一段时期及2024年民政重点任务。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晓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过去一年里,江苏民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兜底线、优服务、惠民生、促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的一年,江苏民政组织实施“幸福民政365工程”,聚力“八项行动”,创造人民群众“幸福每一天”高品质生活。 亮眼成绩单彰显江苏民生温度 2023年,江苏民政系统以务实为民的赤诚初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踔厉奋发的进取姿态不断激发民政事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以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改革创新,夯实发展根基。在全国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我省再获优秀等次,11个评估项目中有10项获通报表扬,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一年来,全省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各级民政部门以实招实策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民生兜底保障改革创新更加深化。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6万人、城乡特困人员20万人,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847元,开展临时救助16万人次,将23.6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定期探访关爱机制;关爱保障困境儿童47.13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73.7万人、75.7万人,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2.2万余人次,实施困难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慈善光伏照万家”乡村助困等慈善项目。 一年来,江苏“融合共治”改革全面深化,社会组织作用有效彰显,慈善和社会工作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智慧社区建设,开展城乡社区“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省登记社会组织7.6万个,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452个,开展就业服务活动2329场次,推动会员单位提供就业岗位9万个。全省共有注册志愿者 2200 万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2.5万人,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2023 年福利彩票累计销售 133.15 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 38.71 亿元。 一年来,“一老一小”等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快“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共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运营各类老年人助餐点8145家,为330万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创建55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再次对全省民营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纾困补贴1.25亿元。25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改造提升并投入运营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爱心暑托班”公益项目服务特殊儿童7万余人。推进“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命名30个社会践习基地示范点,服务未成年人73.5万人。全面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乡镇地名规划实现全覆盖,完成乡村地名命名2150个,助力乡村振兴。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5万对、离婚登记16万对,涌现一批景区婚姻登记点、户外颁证基地、婚姻文化创意街区。 “幸福民政365” 将美好蓝图绘制成生动实景 “幸福”,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让民政服务对象“幸福”,则是民政人最高的追求。新征程,再出发。江苏民政系统将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度量衡”,对标省委“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幸福民政365工程”,奋力建设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定好“方向盘”,聚力“惠民生”“优服务”“助发展”三大主攻方向。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履行兜底保障职责,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少。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履行牵头统筹职责,深刻把握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规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服务新路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履行服务保障职责,发挥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养老助残事业作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婚姻、殡葬、地名等公共服务作用,促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江苏民政要推出更多改革举措,创立完善高质量发展体系化“六苏”品牌。打造“苏扶助困”品牌,形成以“准”对象、“简”程序、“快”响应、“暖”服务、“重”协同为主要特点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打造“苏适养老”品牌,建立健全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打造“苏童成长”品牌,形成“优化提质全链条、四色管理全覆盖、服务保障全过程、社工助力全领域、协同关爱全方位”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打造“苏社有为”品牌,形成“苏社有为”促发展、同治理、稳就业、共振兴品牌矩阵。打造“苏慈大爱”品牌,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专业运作”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打造“苏服万家”品牌,在地名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等专项社会服务领域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让服务对象享受到最舒心最省心最贴心的服务。 实施文化铸魂、法治立规、人才强基、智慧提效、安全筑底五大赋能举措。要坚持在实践中弘扬民政文化,在发展中融入民政文化,重点做好地名管理、未成年人保护、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立法项目准备工作。大力加强民政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推动民政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能力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坚决守住民生保障、安全生产、信访维稳“三条底线”,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应急处置和舆情应对能力,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八项行动”聚力打造“幸福民政” 会上,对2024年重点民政工作做出部署。新的一年,江苏民政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八项行动”,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优化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更好推进“幸福民政365工程”落地见效,更好推进江苏民政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困难群体群众过得好不好,事关民生大计。2024年,江苏民政实施兜底保障夯基行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紧扣兜住、兜牢、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的目标要求,开展多元化慈善帮扶项目,擦亮江苏社会救助品牌,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我省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2000万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民政部门要实施老龄事业协同和养老服务提质行动,研究部署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任务,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要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老龄工作统筹协调,推进老龄友好社会建设,深化老龄省情宣传教育,实施“幸福老年全媒体新闻行动”,加强老龄重点工作宣传。持续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做实居家上门服务,完善上门服务项目清单和服务流程;做优社区养老服务,开展“舒心助餐”专项行动,改造提升500个城市社区助餐点和10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做强机构养老服务,规范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2024年底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9%。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推进养老护理职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2024年养老护理职称评审,研究完善养老服务人才补贴、激励、褒扬政策。围绕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金融、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前景好、潜力大的产业,积极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江苏民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关爱守护行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鼓励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面向机构外困难家庭特殊儿童群体提供拓展性服务。依法规范收养登记管理工作,确保收养评估率达到100%。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关爱之家等基层阵地建设,按照示范性标准改造提升12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加快推进儿童主任队伍高质量发展。 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的一年,江苏民政实施社会组织培优行动和公益慈善促进行动,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厚植公益慈善文化,拓展慈善参与渠道,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挥“互联网+慈善”优势,强化对慈善组织、慈善行为的监管和服务。 地名、婚姻、殡葬等涉及千家万户。各级民政部门要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实施地名文化保护行动、专项事务便民行动,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地名规范管理和文化保护,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推进乡镇勘界,提高界线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健全“省—市—县—基层服务点”四位一体的救助寻亲服务网络。坚持公益惠民,大力推进“逝有所安”。加快推进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建设,2024年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聚焦“幸福护航”,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规范婚姻登记管理,扎实做好婚姻登记跨区域通办。持续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发放三年行动”和“精康融合行动”。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管理;打造10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 新起点新征程,砥砺奋进再出发。江苏民政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打造“幸福民政”、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气象,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好答卷,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民政新的更大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