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8000人受益!全省首个服务类救助公益项目落地无锡
发布日期: 2024-06-17 10:01   来源:交汇点    浏览次数:    字号:【


当前,社会救助主要以货币救助为主,各类救助金的及时发放帮助很多家庭渡过难关。但眼下困难群众的诉求复杂多元,救助模式也需迭代更新。无锡创新发起的全省第一个服务类救助公益项目——“低收入人口智慧精准救助服务项目”,最近进入结项阶段。

该项目筹集社会捐赠210万元,购买访视照料、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专业人员服务,覆盖无锡8个区域8000多人。个性化“物质+服务”模式,让服务可量化,效果可视化,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情。

发展提升,家庭氛围“微改造”

“12次上门,小慧的状态一次比一次好。”对江阴后现代心意坊专职社工俞楚洋来说,跟踪一个典型个案,帮助她改变生活状态,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无锡打造的该项目,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分成9个子项目。其中,发展提升类项目专项针对有需求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

小慧今年上初三,父亲去世,她和弟弟和祖父母一起居住,政府通过低保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建立服务关系后,俞楚洋特意选择一个独立空间和小慧交谈,并用心理健康测试自评量表对小慧进行测评。

事实上,经医院确诊,小慧已患有重度抑郁,需要服药治疗。社工立即链接心理咨询师,开始一周一次的面对面危机干预,引导她珍惜自己和身边的家人。多次心理辅导后,小慧逐渐领悟到,爷爷奶奶丧子后肩负养育两个孩子的重担,比她更忧虑,她需要振作起来,帮助自己和家庭。社工联系社区主任一起上门,调解爷爷奶奶和改嫁母亲的矛盾,消除隔阂后,大家发现互相之间仍然挂念彼此,关心彼此,家庭氛围得以缓解。

社工鼓励她勇敢面对困扰她的课程,花更多时间打基础。小小的进步让小慧发现,困难并不可怕。俞楚洋抓住向好倾向,和小慧一起讨论如何把成功方法复制到其他事情上,引导她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

小慧的新书桌

“很感谢班主任,她给了我很多关爱。社工教的放松方法和技巧,比如简单肌肉放松、呼吸冥想放松,我和同学一起分享,还得到同学的感谢。”小慧欣喜地发现,互相帮助,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在和家人、同学的关系改善中,她进一步接纳自己。

“个案研究是社会工作理念落地的果实,每个个体都需要不同的土壤。”俞楚洋发现,个案小慧的突破点就是教育环境“微改造”,帮助她疏通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渠道,四两拨千斤,缓解精神压力。

无锡市民政局局长周立军介绍,作为2023年无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重点任务,民政与锡商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该项目,以规范化管理作为项目质量的保证,推动社会工作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青少年成长向导等专业人士走进低收入人口的生活。项目年内服务困难群众8000多人次,走出了一条破解低收入人口各类“急难愁盼”问题的“无锡路径”。

像小慧一样受益的,还有小航。16岁的小航家住宜兴市丁蜀镇,父亲因病卧床不起,为了给务工的母亲减轻负担,小航放弃重点高中,选择职业中专,尽快就业。

社工发现,小航自我价值感低、自卑、敏感……性格有不少“减分项”,如不加以调整,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社工将他拉进同辈群体组成的成长小组进行团队辅导,克服“社恐”障碍。半年后,他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集体,他自己也成为一名志愿者,开导有类似经历的同龄人……

办好“心事”,主打持续“用心”

截至目前,该项目筹集的社会资金已落地无锡8个板块,在帮扶支持、发展提升、危机干预3大类主项目中,拓展了访视照料、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领域。记者也发现,该项目主打“用心”,特别是在困境问题根源发掘上下足了功夫。

“人的服务是延续性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输出,才能收获心灵的托付。”去年夏天,项目执行方负责人瞿金培第一次来到低保户吴阿姨家中。初次见面,吴阿姨和姐姐、姐夫有些拘谨,瞿金培从吴阿姨爱看电视这一兴趣切入话题,拉近与她的距离。

吴阿姨61岁,因病常年卧床,父母过世后,与姐姐一家共同居住。评估后瞿金培发现,由于长期卧床,吴阿姨身体僵硬不能自行翻身,极易产生褥疮,而姐姐缺乏专业护理知识。

社工及时链接志愿者,定期上门示范照料方法,让他们得以喘息。同时,社工还对接社区医生,用教学视频传授压疮预防和护理知识。“喘息+教学”,改善了吴阿姨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属的身心负担。

交谈中,姐姐担心妹妹未来老无可依,压在心头的心事引起社工重视。社工在街道咨询后告知他们,将来妹妹可以进入养老机构集中供养,一家人感觉有了踏实的依靠。“走进心里,办好‘心事’,纾解内心困境,是物质救助的重要补充。”瞿金培说。

背景调查、需求对接、制作方案、阶段执行、效果评估……“社会组织+志愿者”双联动,让老年低收入群体支持子项目得以顺利开展。项目执行方扎根惠山区十年,除了12名专职社工外,还培育了一支居民、大学生、中高职老师、精神科医生等多元角色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链接资源,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延续服务的重要方法。”瞿金培坦言,结项后他们担心受助对象失落,链接邻居志愿者经常上门探望,给吴阿姨的居家生活增添一点活力。

扶志赋能,家中安排“工位”

低收入残疾人面临行动不便、就业能力不高等限制因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对心理健康造成压力,“扶志赋能”子项目帮助不少困难群体找到工作,找回信心。

配送居家就业产品,让55岁的冯华在家中有了一个“工位”。冯华身患精神三级残疾,靠低保生活,两年前因无法适应残疾人之家的环境,回家由80多岁的父母照看。“能不能安排手工活让我儿子做做?他一直在家发呆,精神越来越差。”走访过程中,冯华母亲说出了期待。项目执行方立即为他制定了居家就业、“以工代疗”的康复模式。

“开发愿意与残疾人合作的外发订单企业,需要拿出深耕、甚至‘死磕’的精神来。”社工王羽佳感慨地说,无锡新吴区乐益社会创新中心已经开发84家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机构负责兜底质量监管。为了冯华,王羽佳拜访十多家企业,其中一家做键盘的企业外发产品比较适合冯华。经过沟通对接,王羽佳带着6箱需要组装的键盘底座,和企业志愿者一起为冯华和父母上培训课。

培训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8个装有不同按键的塑料盒子排成一列,冯华全神贯注地把一颗颗按键组装在键盘底座上。几分钟工夫,一个键盘半成品就组装完成。经过练习,冯华正式上岗。

“这批货还是6箱!”机构的包师傅负责送货上门,他从车上搬下几个黄色周转箱,送到冯华家。

“现在他一天可以完成100个键盘的组装。”冯华母亲欣慰地说,儿子有事干精神好多了,一个月300-600元收入还能补贴家用。家中小小的“工位”,让一家人重拾信心。

无锡市民政局救助处负责人介绍,项目首期终评将评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并对救助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和优化推广。无锡市民政局也将和锡商公益基金会继续携手,在未来持续推进该项目,确保服务不断档,温情得延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