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今天的小区是昨天村庄的延续,扬州发布今年第三批新地名——这13个新地名,满满的历史与乡愁 | ||
|
||
昨天,我市发布了今年第三批新地名,全是主城区的路名巷名,包括广月路、兰韵路、竹语路、公西路、九樾路、裴庄路、西沙路、璟悦路、璟泓路、吴东路、七星南路、伊娄路、百吉巷,共13条。这些地名除了以耳熟能详方便群众记忆的小区名命名之外,更有体现地理特征、乡愁人情、历史文化和乡土气息的老地名,它们或以村名、或以桥名、或以古名,像裴庄路、七星南路、西沙路、伊娄路等,都承载着人们情感深处的记忆与寄托。 本姓族人多于此居住 每座村庄都有着不一样过往 裴庄路,位于经开区扬子津街道九樾花园小区东侧,北起江阳中路,南至规划路,长300米,宽10米。该路位于扬子津街道裴庄村,以村名命名,方便群众记忆使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朝范成大诗中所提到的村庄就是聚居的村落。 扬州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村庄,是文化遗留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村庄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村庄的消失,多少带着遗憾。每一个村庄,都有着不一样的过往和故事。村庄名字前冠以的‘姓氏’,往往是村里的大家族,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村子形成之前,能够想象到也许只有本姓族人于此居住。像此次命名的裴庄路或许就是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拆了之。我们曾经聚居的村落,虽然地理实体不在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地名的形式,让它永世流传。” 伊娄河畔“伊娄路” 名字可能来自古代鲜卑姓氏 伊娄路,位于邗江区瓜洲镇,西起邗江南路,向东折北至规划路,全长900米,宽10米。该路位于“伊娄河”东侧,以河名命名道路名。 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缺少内涵的城市。对一座古城来说,老地名是她记忆的一部分。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南端,从高旻寺三汊河口向南至瓜洲长江边,有一条以“伊娄”为专名的人工水道——伊娄河,亦称新河、瓜河,今称瓜洲运河。唐代中期,因江中沙碛形成的瓜洲与北岸相连,堵塞了扬子津渡口,有碍漕运,润州刺史齐浣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主持开凿这条水道,初长25里。它是古运河主要入江水道,现河道两岸为自然岸线,原始地形地貌基本完好。李白曾诗赞“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古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瓜洲运河是世界遗产点之一。瓜洲运河,是指高旻寺到瓜洲这一段,开凿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因河侧有伊娄山,又有伊汀,也称伊娄运河,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所谓伊娄山,其实就是开挖伊娄河堆积的土堆。 “伊娄地名的来历可能与古代鲜卑族有关。伊娄作为地名,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时期,鲜卑族的可汗拓跋邻将其六弟命名为伊娄氏。”黄继林表示,根据所见相关辞书及文献,伊娄只有鲜卑族姓一种解释,别无他说,《辞海》《辞源》都没有收录。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符号,鲜卑人无文字。“伊娄”是用汉字音记录的鲜卑姓氏,这两个音节在鲜卑语中所表示的意思(也即以此为姓的缘由)已无从查考,鲜卑人在和汉人融合过程中使用汉语,鲜卑语逐渐弱化,至隋末唐初失传。“伊娄”之姓,唐代以后融入汉姓。 “伊娄河”虽因通漕而开,也只有25里,但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漕运。这条水道虽没有以齐公命名,却透露出民族融合的信息,所揭示的民族大融合的文化内涵也是“天地同朽灭”。 小区名成路名好找易记 增强地名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今天的人们多以小区集中居住,小区就是他们的家园。小区的名字就是他们的坐标和方位,日久生情,渐成习惯。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表示,取地名采用名副其实、规范有序、彰显文化、雅俗共赏、好找易记等原则,并尽可能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以小区命名路名是一种常见的地名命名方式,其中小区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被用来给周边道路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便于居民和访客记忆,还能增强地名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实,现在的社区,就是现代都市里的新型“村庄”,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区也像是一个立体化的村庄,居民们在小区门口晒太阳聊天的情形,也如同在村庄的晒谷场上一般。除了人们的经济来源已经从种田养鱼变成了卖水果摆小摊之外,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仍是“晒谷场”式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长500米,宽8米。 该巷位于百吉园小区南侧,以小区名命名,也是当地群众多年习惯叫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