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罗溪镇:以“四维服务”织密养老保障网 让晚年生活有温度更有品质 | ||
|
||
|
近年来,新北区罗溪镇人大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通过人大代表之家接待、专题议事会等多种民主渠道,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从养老保障、生活护理、精神滋养、智能适应四大维度发力,将助老、惠老举措落到实处,让养老服务既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有“身心愉悦”的幸福感,为老年人勾勒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图景。 从“满足需要”到“品质焕新”,打造宜居宜养港湾 “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香,事事有人照料,还不冷清,真的挺好的!”77岁的老人谢婉英笑着说。“环境设施差、服务水平低”是多数人对公办敬老院的老印象。为打破偏见,答好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时代必答题,罗溪镇人大将养老机构改造列为重点监督议题,组织区、镇两级代表深入调研、集中视察,推动镇政府引入专业优质社会资源参与,投入700余万元,全面打造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功能于一体的罗溪爱心护理院,吸引了周边近百位老人入住,持续扩大了“溪引力”养老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除了日常照料,“医养结合”是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群众养老需求的关切所在。罗溪镇人大通过召开民生实事项目论证会,吸纳了代表和居民关于完善医疗服务的建议。罗溪爱心护理院现配有14医生、18位护士,每天医生巡房问诊、开展基础治疗,护士做慢性病监测、康复师做康复理疗,形成小病不出院、慢病有管理、急救有措施、大病有绿色通道的养老医疗体系。护理院院长陈芳介绍:“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护理院还定期组织全院的娱乐活动,有文艺表演、戏曲演出、健康讲座、互动游戏等,这些活动安排也参考了老年人民主协商提出的兴趣清单,尽量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食堂暖胃”到“上门暖心”,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这饭热乎,菜也合口味,和老伙计们一起吃,比家里还热闹!”每天中午,罗溪镇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助餐点里都坐满了老人,大家围坐餐桌,边吃饭边聊天,笑声此起彼伏。近两年,罗溪镇人大将助餐点提升工程纳入重点跟踪监督范围。推动镇政府持续投入资源,对全镇5个居家养老站点进行改造提升,重点优化助餐点的用餐环境铺设防滑地砖、加装安全扶手、设置适老餐桌,让老人用餐更安全、更舒心。如今,全镇每天有200多位老人走进食堂,这一顿饭不仅是每日营养的“刚需保障”,更成了老人们交流互动、排解孤独的“社交主场”。 在保障多数老人用餐需求的同时,罗溪镇人大代表在走访调研中更将目光投向了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有些失能老人连出门都难,更别说来食堂吃饭了,这类人群更需要被照顾到。”为解决这一痛点,从今年10月起,在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下,罗溪镇启动“暖心餐上门”服务,组建专业配送队伍,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定制化送餐服务。配送员不仅按时将热饭热菜送到家,还会顺带查看老人的身体状况、提醒用药,让一碗热饭不仅暖胃,更暖到老人心坎里。这一举措,让养老服务从“集中供给”延伸到“精准到户”,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承诺,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从“牌桌广场”到“文体共融”,点亮精神世界光彩 “以前退休后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不是打麻将就是跳广场舞,总感觉跟社会脱节了,现在开了老年大学,每天来和一堆朋友们练字、唱歌,浑身都有劲儿!”在罗溪镇老年大学的书画教室里,72岁的王阿姨正握着毛笔临摹字帖,脸上满是专注与笑意。自老年大学开办以来,罗溪镇人大依托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收集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始终秉持“以老为本,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理念,推动镇政府为500余名有共同爱好的老人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开设书画、锡剧、萨克斯、舞蹈、手机摄影等特色课程,让老人们在兴趣中重拾活力。 这里的课程不仅注重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授,更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合唱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排练红色歌曲,唤起共同的时代记忆;瑜伽课上,教练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兼顾锻炼与安全;书画课结束后,学员们的作品还会被集中展出,让老人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感。罗溪镇通过老年大学这一载体,让老人们跳出“家庭—医院”的单调生活圈,破除退休孤独,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晚年生活绽放出别样光彩,这也是民主决策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体现。 从“数字恐慌”到“智慧生活”,跟上时代前行脚步 “以前买个菜都要麻烦别人扫码,现在我自己能用手机付款,还能跟外地的孙子视频,真是太方便了!”说起学会用智能手机后的变化,68岁的李爷爷难掩喜悦。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扫码支付”“线上挂号”“打车网购”等场景,成了不少老人融入现代社会的“拦路虎”。为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罗溪镇人大根据老年群体普遍反映的“用机难”问题,向镇政府提出专项建议,推动专门开设“智慧助老”培训班,邀请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从基础的接打电话、拍摄照片,到实用的线上购物、医保查询、视频通话,课程内容全是老人生活中用得上的“硬技能”。 截至当前,全镇已有2000多人次老人参与培训。当看到老人们第一次成功与远方子女视频通话时眼眶泛红,第一次自己线上挂号时反复确认操作步骤,第一次用手机扫码付款后露出成就感满满的笑容,志愿者们便深知,这场“教学”连接的不仅是网络信号,更是跨越时空的亲情,还是老人与更广阔世界的“连接线”。以耐心与细心,让“智能便利”不再是老人的“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品”,让老人们在数字化时代也能活得从容、有尊严,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中回应民生关切的缩影。 从兜底保障的“护理院”,到一日三餐的“暖胃饭”,到精神充实的“兴趣课”,再到数字时代的“上手教”,罗溪镇的养老服务始终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既解决“生存难题”,也关注“精神需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怀、被尊重”。未来,罗溪镇人大将继续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养老服务的全过程,细化助老举措,让养老服务的“厚度”与“温度”并存,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幸福感,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