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服务类救助“阜宁实践”:“三护”组合拳把“急难愁盼”化作“幸福常伴” | ||
|
||
|
清晨五点,阜宁县失能院护理员为失能失智老人翻身擦洗;六点,丹平村民政服务站志愿者打包热饭送往老人家中;十点,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为突发疾病致困居民办完临时救助,还对接了就业岗位——这是阜宁服务类救助的日常缩影。近年来,阜宁县民政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服务类救助为抓手,打出“兜底照护、社区守护、及时救护”的“三护”组合拳,让民生保障兼具专业精度与民生温度。 失能失智“护尊严”:筑牢照护与风险防范双防线 “以前总担心我走后老伴没人管,现在住这儿,我彻底放心了。”陈良镇王大爷每次看望失能的老伴张阿姨,都会拉着护理员道谢。这份安心,源于阜宁县为失能失智群体搭建的“专业照护+常态监护”保障网络。 建专业机构,落实兜底照护服务。针对完全及重度失能、失智特困人员照护难题,阜宁县出台专项文件,构建专业康养体系,将245名特殊对象全部纳入集中供养。县失能院、社区精神康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配备专业医护团队,提供24小时全天候照护,精准匹配照护服务类救助要求,让困难群体安享尊严生活。 抓常态监护,织密风险防范网络。针对居家失能困难群众,阜宁县组建“五心到家”服务队提供“点单式”上门服务,配套“一键呼”设备、搭建家庭护理床与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需求响应、服务跟踪、安全监测闭环管理;同时年投入36万元,为空巢独居困难老人依托就近家庭签订有偿服务协议,通过定期探访照料,及时排查居家安全隐患,全面落实风险防范服务类救助。 投专项保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为缓解照护经济压力,县财政每年投入300余万元,按每人每年500元标准为6000余名特困对象统一投保失能失智护理险,同时引入保险经纪公司参与服务监管,既确保护理服务规范持续,又为困难家庭筑牢经济“缓冲垫”,让照护服务更可持续。 一老一小“护幸福”:做优生活与精神服务双供给 “李奶奶,今天红烧肉炖得烂,您多吃点!”新沟镇民政服务站里,志愿者边盛饭边和老人唠家常。这个“堂站共建”的民政服务站,既是老人的“饭堂”、孩子的“乐园”,更是集生活服务与关爱服务于一体的民生阵地。 整资源建阵地,优化生活服务。阜宁县以“堂站共建”为纽带,整合长者食堂、未保站、社救驿站等资源,构建综合性民政服务站。目前全县已建成19家示范性“堂站共建”民政服务站,日均服务超3000人次;21个助餐食堂覆盖19个镇街区,日均服务1200人,通过助餐、助洁、助购等服务,积极发展生活服务类救助,切实解决“吃饭难”“照料难”问题。 分群体定项目,深化精神关怀。面向老年人,民政服务站常态化开展“银龄健康守护”活动,免费测血压、血氧,志愿者定期开展爱心义剪,在生活照料中融入精神陪伴;面向儿童,实施“成长引路”“向阳花开”项目,通过团体辅导、兴趣培养等活动引导积极心理,探索推进关爱服务类救助,助力困难儿童健康成长。 广发动聚合力,浓厚服务氛围。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镇村主办、社会参与”模式,吸引“银龄小分队”“志愿者协会”等力量加入,每周为老人义诊义演、节日送关怀,让“阜爱有宁”的温暖氛围深入人心,为服务类救助注入多元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 孤困群体“护希望”:强化关爱服务与应急帮扶双支撑 “没想到不仅拿到救助金,还找到了工作,日子有盼头了!”沟墩镇刘师傅因大病陷入困境,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不仅为他办理临时救助,还通过“就业帮扶绿色通道”帮他实现就业。这是阜宁县以“能力提升+应急响应”破解特殊群体困境的生动案例。 搭就业通道,推进关爱服务。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阜宁县打破“单一给钱”的传统救助模式,联动人社局与辖区企业搭建“就业帮扶绿色通道”,通过“一对一”职业指导、定制化技能培训、定向岗位推荐,助力困难群众提升就业能力、融入社会。截至目前,已帮助200余名急难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以关爱服务类救助实现从“输血救急”到“造血脱困”的转变。 定制化帮扶,解决突发难题。针对低收入人口中残障、空巢独居老人等群体突发困难,推出“定制化帮扶”,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2025年以来,为189名残障患者发放临时救助43.6万元,协调志愿者照料146名失能残障者,投入48万元为160户低收入家庭改造厨卫、补充无障碍设施,在应对突发困难的同时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居有所安”。 筑救助防线,帮扶流浪群体。聚焦流浪乞讨人员,秉持“主动发现、应救尽救”原则,构建“街头巡查+临时安置+源头帮扶”全链条服务体系。救助人员每日穿梭街巷,送上食品、衣物与医疗救助,及时化解生存风险;救助站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心理疏导,借助技术手段帮助19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重返家园,用精准帮扶守护特殊群体基本生活。 从失能失智群体的“尊严照护”,到“一老一小”的“幸福守护”,再到孤困群体的“希望救护”,阜宁县将《江苏省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中四类服务要求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以“三护”组合拳把民生救助的“精度”“温度”“速度”送到群众心坎上,形成“精准识别、多元供给、长效保障”的服务类救助模式,为基层试点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阜宁经验”。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