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5-11-12 18:16   来源:南通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2025慈善文化“五进”交流会在南通举行。这场汇聚全国目光的盛会,不仅是对南通慈善事业的肯定,更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基层,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正在于让慈善文化真正融入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家庭的每一个细胞。南通以数十年深耕实践给出的答案,为全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文化浸润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精神密码,而“五进”活动正是激活这一密码的钥匙。慈善从来不是孤立的公益行为,而是深植于地域文化的精神自觉。南通这片沃土上,先贤张謇秉持“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理念,创办各类慈善机构,形成全国最全面的慈善体系,为南通慈善奠定根基;“莫文隋”爱心群体默默奉献;“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善举温暖人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五进”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进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慈善一日捐”,将善念转化为治理自觉;进企业,江苏安惠生物科技等企业以专项基金践行社会责任,让慈善成为发展底色;进乡村,通州区先锋街道周圩村的慈善服务点将救助送到田间地头;进社区,如东县掘港街道盐垣社区的“10分钟志愿服务圈”回应民生需求;进家庭,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小讲解员们正在传承向善家风。这种全方位的文化浸润,让“慈善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理念成为江海儿女的共识。

体系支撑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坚实骨架,南通用“三个一”建设筑牢基层根基。慈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在精准对接、贵在持续发力,这离不开健全的组织体系保障。自2015年起,我市持续推进基层慈善服务网络建设,截至2024年底,实现109个镇(街道)、1936个村(社区)慈善服务点全覆盖,构建起“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的工作体系。这支由村社书记牵头、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队伍,搭配6000余支社区慈善志愿者队伍、259万余名志愿者,形成了慈善服务的“主力军”。我市还将村社慈善服务点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深度融合,打造近万个便民点,让“家门口的慈善”触手可及。从海安市141个村社慈善基金超60万元的试点成效,到全市累计募集善款7.55亿元的扎实业绩,这套“体系+队伍+平台”的组合拳,让慈善服务既有广度更有精度。

创新实践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活力源泉。慈善服务要真正落地,必须回应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在募集方式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我市探索出“互联网+社区慈善”的新路径,2024年线上募集善款5000余万元,36万余人次参与,让指尖公益成为新风尚。在服务精准度上,我市同样下足功夫使“安心善养”慈善信托聚焦空巢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工作者关爱基金”守护基层治理者,筹备中的江海新就业群体关爱慈善基金则瞄准新兴领域困难对象。这些“小而美”“小而实”的创新项目,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慈善服务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慈善成为机关的治理自觉、企业的责任担当、乡村的文明风尚、社区的生活常态、家庭的传承基因,江海大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多“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文明之花,持续书写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崭新篇章,为全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通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