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居家养老破局需政策托底技术赋能
发布日期: 2025-11-12 19:18   来源:南通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居家养老作为承载亿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正处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其核心并非居住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情感温度、专业照护与制度保障的系统性命题,既关乎个体生命的尊严,更体现出社会治理的温度,亟待以“爱”为价值底色,以“智慧”为实践路径,共同勾勒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民生图景。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伦理基因,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深厚的情感支撑。从《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理念,到现代家庭中“原居安老”的普遍诉求,居家养老天然承载着血脉相连的情感价值。熟悉的居住环境、长期维系的邻里关系和代际共居的天伦之乐,构成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核心载体。相较于机构养老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家庭场景中的个性化照护更能满足老年人对“情感安全感”的深层需求。这种根植于亲情纽带的照护模式,是机构养老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也是我国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核心底气。

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在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工具的系统性设计: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智能监测床垫和便携式康复设备等适老化产品;另一方面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康复师”的流动服务团队,将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延伸至家庭场景。在社区层面,深化“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整合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和文化娱乐等功能,同时培育专业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时间银行”机制实现服务供需匹配,让老年人在社区范围内获得便捷服务。

智慧养老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正持续拓展居家养老的服务边界。从技术落地实践看,红外感应监测系统可实时捕捉老年人跌倒动作,触发预警响应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佩戴式健康监测设备能动态采集心率、血压等数据,异常指标可自动同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药盒通过语音提醒、远程监控功能,将老年人漏服药率降低40%以上。智慧养老的核心价值并非“机器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服务精准化、响应即时化”,把人文关怀融入技术设计,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照护焦虑。

孝文化的代际传承与现代转化,是居家养老体系的精神支撑。从文化培育路径看,推动孝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结合,在教育领域,将“祖辈故事记录”“老年照护体验”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培育青少年的敬老意识。在政策层面,允许职工每年享受5—10天的带薪照护假,降低家庭照护的时间成本。在社会宣传层面,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这种从教育、政策到社会层面的协同发力,能推动孝文化从传统伦理转化为现代养老实践中的行动自觉,为居家养老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暮年阶段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养老的本质是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这项民生工程的推进,既需要政策设计中强化“老年人视角”,还需要资源配置中注重“雪中送炭”,更需要技术创新中坚守“人性温度”。唯有以“爱”为价值引领,以“责任”为实践支撑,将政策保障、市场活力、社会力量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才能让每一位银发长者都能在阳光下安享晚年,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