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YOUNG”——徐州以创新实践描绘幸福“银龄”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11-13 16:34   来源:徐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5年)》:2024年,全省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有8811人,其中百岁长者超过1000人的设区市有两个,徐州以1110人位列其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让老年生活更幸福,成为一座城市温度的试金石。近年来,徐州以医养结合、社区服务、文化赋能等创新举措,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所YOUNG”,让幸福养老在彭城大地蔚然成风。

从生活照料到长期照护

——“医养结合”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铜山区何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84岁的张奶奶正由专业的护理员帮她进行康复训练。身旁,医生随时监测她的血压、心率。

“以前在家里生病,孩子们要请假来回跑。现在在这里既能看病,又有人照顾,安心多了。”张奶奶笑着说。

这是铜山区“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铜山区积极推进养老“3333”工程,即健全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推进兜底、普惠、市场三类养老机构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按照此框架,今年以来,区民政、卫健部门率先在刘集、何桥、张集、利国4个镇新建3个、改建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公建公营”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民政部门牵头、当地卫生院管理运营,实行“两院一体”协同发展。

在这里,每个中心建筑面积超1万平方米,设有300张护理床位。这种“医养融合”模式可辐射周边3至5个镇街,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多、可持续发展动能强。

从生活照料到长期照护,正是徐州养老服务转型的缩影。

当前,随着老龄人口结构变化,失能、失智老人比例不断上升。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比11.6%。徐州同样面临这一现实。为此,全市加快布局长期照护体系,推动居家照护、社区照护与机构照护互联互通。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徐州以《徐州市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为总纲,在中心城区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62处,总占地约132.65公顷,预计可提供床位约4万张,构建起“市级、区级、街道级”三级机构养老设施框架。

“当前,老年人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核心需求发生变化,失能失智等长期专业照护服务供给不足。我们正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从补缺性向普惠性转变,从基础生活照料向专业照护拓展,让每位老人都能安心变老。”该负责人表示。

从家庭赡养到社区支持

——“家门口养老”温情升级

中午11点,在云龙区汉风街道大韩社区的长者食堂内,饭菜香气四溢,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坐而食,工作人员在一旁帮忙端菜、收拾餐具。

“最近两个月,我们家就没开过火,有这个长者食堂实在是太方便啦!”今年78岁的刘振萍阿姨住在附近的金德佳苑小区,步行几分钟就能到长者食堂。她告诉记者,自从今年7月长者食堂建成以来,给自己省下了大把时间。“这里饭菜干净、便宜、分量还大,算上政府补贴,自己一顿饭平均只需要花6块钱!”

如今,像这样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徐州各区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1349个、农村睦邻点296个,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快节奏的生活,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居家为主、社区支撑”的养老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居家养老不等于孤立养老。”泉山区翟山街道花语社区党支部书记蒋丹丹介绍,近年来,该社区联合徐州青鸟六零养老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嵌入式”服务,把养老机构“搬进”社区,把专业服务“送到”家门口。

老人们既能在家享受助餐、助医、康复等上门服务,也能步行几分钟到社区参加文化活动、健康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徐州共有8个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成为全国“家门口养老”建设的样板。

“让老人们在熟悉的社区生活,既能得到照顾,又能参与活动,这比搬进机构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徐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

——让“银发生活”更有光彩

在徐州火车站附近,蓝天商业大楼曾繁华一时,如今,这里却成了热闹的课堂——商场的五楼改为了云龙区老年大学蓝天分校。

书法、舞蹈、声乐、摄影、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每天都有上百位老年学员前来上课。

“我每周都来学舞蹈和瑜伽,认识了很多朋友,生活比以前充实多了。”67岁的杨丽娟阿姨笑着说,“这里交通方便,坐公交车就能直达,下课之后还能顺便逛逛,所以决定在这里报名。”

近年来,全市老年大学招生持续火爆,徐州以13所老年大学为核心,构建起“市级示范、县级主干、镇街补充”的老年教育体系,开设水粉画、书法、声乐、健康养生、信息技术使用等多元化老年课程,部分热门课程更是“一座难求”。如今 ,85%以上镇(街道)建有社区老年学校,60%以上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全市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老年人占比达到30%。

这背后,是徐州老年群体生活观念的悄然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安度晚年”,而是积极拥抱新生活。

除了“学”,还有“为”。

在徐州各县(市、区)等地,一支支“银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城市、镇村的各个角落。

他们有的是退休教师,免费为社区孩子开设阅读课堂;有的是曾经的公检法从业者,义务开展普法讲座;还有老党员,主动担任楼栋长、邻里调解员。

“老年群体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权益被侵犯后,很多人不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这些人退休后,想继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泉山区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员朱德仁是泉山区人民法院的退休院长,也是服务队的发起人之一,这些年来,他们频频走进社区,向老年群体进行普法宣传、答疑解惑。

养老,不仅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尺。

徐州不断推动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加快公共设施、社区和家庭适老化改造。徐州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247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89个、居家适老化改造3500户,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加快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改造港湾式停靠站台25个,无障碍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台67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电子站牌300余个,打造敬老爱老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22条,保障了老年人安全便捷出行。

近年来,徐州各地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提升养老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得到生活照顾和物质保障,全面提升“夕阳红”幸福指数。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社会参与,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当“老有所养”成为底色,“老有所YOUNG”成为风尚,一座宜居、宜业、宜养的幸福之城,正温柔地托举着每一段安然的岁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