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网】南通海门:“灰发”老人用陪伴破解居家养老困局 | ||
|
||
|
连日来,南通市海门区三厂街道新东街社区组织人员上门为独居高龄老人晒被、洗衣,用细碎的关怀化解独居老人的生活不便,也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居家养老中的安心与暖意。当前,居家养老仍是多数老年人的心愿,然而空巢、独居、失能及高龄群体的晚年居家生活,却常被无人照料的困境笼罩。在海门,一群退休不久的低龄“灰发”老人,用“为他人先尽养老之力”的行动,不仅温暖了特殊老年群体的“夕阳时光”,更悄然破解着当下普遍存在的养老难题,为更多人未来的养老生活点亮了方向。 低龄老人搭把手 特殊老人不犯愁 深秋早晨的阳光刚照进三厂街道的居民区,61岁的陈菊已提着新鲜食材,赶往87岁母亲陈沛英的家。“妈,今天给你做青椒炒蛋,您尝尝咸淡合不合口?”厨房里的声响伴着母女间的对话,暖意融融。 退休10年,陈菊照顾父母的担子从偶尔探望变成了全天陪伴——弟弟未退休、弟媳要带孙辈,她便成了父母生活里的“主心骨”,买菜做饭、照料起居,从清晨到夜晚,从未间断。陈沛英夫妇不愿离开熟悉的老房子:“老邻居都熟,隔壁阿姨常来串门,年轻人也时不时来关心,住这儿心里踏实。” 这份踏实,不仅来自子女的孝顺,更源于社区里的相互关照。而对陈菊自己来说,虽然羡慕父母有子女在侧,自己的孩子却在上海和重庆工作,但她对未来养老并不焦虑——因为她看到,社区里正有一群和她一样的低龄老人,用互助撑起了居家养老的安全保障。 82岁的沈启芳对此感受更深。无子女、患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的她,独居生活本多有不便,却因附近居民瞿春萍、苏军琳的时常照料,少了许多烦恼。10月20日,海门气温骤降,瞿春萍和苏军琳一早相约上门,帮沈启芳更换床铺。 沈启芳住三厂,弟弟妹妹和侄子们住海门城区,尽管轮流照看但却因忙碌难以时时照料,是社区里的低龄老人帮她填补了空缺:“邻居见我饭菜做少了,会端来热饭;看我走路难,会扶我一把;隔几天还来陪我聊天,讲新闻、说故事。有他们帮忙,我一点也不担心养老。” 退休不“赋闲” 低龄老人有力量 “刚退休那会儿,天天在家不知道干啥,心里空落落的。”瞿春萍曾是社区工作者,退休后,一度因生活节奏骤变感到失落,直到加入社区助老公益活动,生活才重新有了活力,“每天能帮老人们做点事,和大家聊聊天,精神头都回来了。” 68岁的苏军琳带着“老经验”投身助老。“我带大了两代孩子,还照顾了父亲十几年,照顾老人我还算懂行。” 如今孙子上了高中,她有了更多时间,不仅能帮独居老人做家务,还能兼顾社区艺术团的排练与演出,“既能帮到别人,自己也充实,一点不觉得累。” 这些低龄老人的优势,在助老过程中格外明显。相较于上一代老人,他们更熟悉智能手机等现代工具——“有些老人想子女,却不会视频通话,我们就坐下来帮他们连线,子女放心,老人也开心。”瞿春萍说,比起忙碌的年轻人,他们既有健康的身体、充裕的时间,也更懂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心理需求。“陪老人说方言、教他们用手机,比外人更容易让人信任。”三厂街道新东街社区党总支书记袁勤这样评价。 对这些低龄老人而言,助老不仅是“发挥余热”,更是对自己未来养老的“提前预习”。“我们现在帮别人,也是在积累经验,等自己更老了,也能少走弯路。”苏军琳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而这种“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互助模式,也让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在代际间悄悄传递。 互助养老成方向 破解困局有盼头 在海门,瞿春萍、苏军琳所在的“代理女儿”志愿服务队,是专为失独、无子女及空巢老人组建的队伍,成员几乎都是退休不久的低龄老人。“老人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瞿春萍说,独居老人遇到急事,志愿者能第一时间上门,免去子女从外地赶回来的奔波。 袁勤认为,低龄老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他们身体好、时间足,能灵活做上门探望、代购代办这些轻量服务,没有专业护工的时间限制;又因为都是社区老人,能和受助老人共情,服务更贴心;而且服务在社区内开展,成本低、效率高,正好填补了‘专业服务到不了、子女顾不上’的空白。”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60至65岁低龄老年人口约9000万人,未来10年,每年还将净增超1000万人。这些低龄老人平均受教育水平高、健康状况好、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强,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力量。而海门的实践,正是抓住了这一优势——当低龄老人主动为他人“先老一步”,不仅解决了当下特殊群体的养老难题,更探索出一条适合多数人的居家养老新路径。如今,海门已有多个社区自发开展类似“代理女儿”的互助活动,从“个人帮忙”走向“社区组织”,从“自发行动”转向“精准服务”。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