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以体系化建设为核心,创新构建“1+1+3”精康服务模式——以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以乡镇(街道)康复驿站为服务主阵地,集成医疗康复、社区支持、就业指导三类关键服务,同步推进服务布局优化、治疗康复双向转介、供给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优化等6项重点行动,打造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97个乡镇(街道)已建成服务站点108个,直接惠及精康服务对象1.7万余名,让专业康复服务走进基层、贴近家庭。 强化组织领导,优化服务布局。苏州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卫健、残联等相关部门推进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苏州市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实施方案》《苏州市推进“精康融合行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从组织保障、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督导考核、经费保障等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为精康服务发展划定“路线图”与“施工图”。同时,苏州市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主体作用,推动精康服务与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日间照料)等现有基层阵地“场地共用、资源共享”,构建乡镇(街道)、社区与家庭等多层次支持体系。 强化平台管理,规范服务监管。苏州市依托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系统,构建起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8家精神专科医院、1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精神卫生机构与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信息实时共享、服务快速转介。在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苏州市发布地方标准《苏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对服务要求、操作流程、机构管理、质量监管等内容作出详细界定,有效提升社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为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苏州市民政局制定《苏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评估考核细则》,从服务实施效率、服务对象满意度、财务规范、组织管理水平、项目创新价值、社会影响力等6个维度设置考核指标,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抽查评估,以“外部监督+量化考核”倒逼服务质量提升,让每一项服务都经得起检验。 强化扩面供给,提升服务精度。在医疗康复服务方面,苏州市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优势,持续深化“医联体+精康服务”机制运用,截至目前累计实施452个精康项目,开展线上及线下基础探访服务18万余人次,开展功能康复技能训练6万余场次。在社区支持服务方面,各精康站点立足本土优势,根据精康服务对象情况,开展多样化康复服务,如“心理健康+艺术”“共赴疗愈之约”“孤独症家庭心理沙龙”“开心手工”辅助性就业等项目。此外,围绕“全国助残日”“为抑郁友好而行动”等主题,苏州市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累计吸引12万余人次参与。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各精康站点通过设立手工坊、与残疾人康复之家协作、对接爱心企业及社会组织助残项目等方式,开展就业指导15万余人次。 强化保障支撑,推动服务提质。在资金保障方面,苏州市各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持续加大精康服务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将其重点用于精康服务站点建设、康复项目实施、困难服务对象帮扶等领域。在规范技术方面,由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苏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牵头,组织编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规范》《精神障碍康复指导手册》等文件,既为基层服务机构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明确服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又总结推广优秀实践经验,为精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人才保障方面,市、区两个层面分别组建由精神科医生、社区精防医生、高校教师、残联工作人员、社工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并连续3年面向全市精康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轮训,为服务提质奠定人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