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扬州民政事业5年发展回顾 | ||
|
||
牢记嘱托、开拓进取,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5年来,扬州市民政系统着力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健全公益惠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基础性”民生建设;着力打造普惠乐享的民生保障体系,深化“普惠性”民生建设;着力强化暖心高效的民政服务体系,深化“体系化”改革要求,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大局。 这张沉甸甸的“成绩单”,托起了广大民政服务对象稳稳的幸福:近年来,全市支出各类民政事业发展资金60多亿元,有效保障了民政事业的发展需要;扬州市殡仪馆获得“全国殡葬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广陵区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扬州市福利中心被授予“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扬州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省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市民政局“‘3+养老’入手 扬州老人颐养在社区”“扬州‘三个聚焦’打造颐养幸福圈”“打造老年友好型‘颐养之城’”等项目获评中国民生论坛2020年、2023年、2024年“民生示范工程”;联合扬州大学设立省内首个地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扬州市老年人优待条例》;顺利承办全省首届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营养餐大赛。 第七次全市民政会议胜利召开,不仅是对过去五年扬州民政工作的全面检阅,更是为未来发展绘制蓝图的关键契机。扬州民政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续写扬州民政事业的精彩篇章,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扬州各县(市、区)民政工作亮点成效 宝 应 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宝应县聚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思路,积极打造农村3公里养老服务圈。 擘画“养老不离村”图景。在建成省级标准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3个、镇级老年活动中心14个、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40个、村级老年活动室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1+7+1+N”养老服务体系,率先成立县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运营柳堡等5家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填补全市空白,获2023年度全省养老服务十佳案例。 试点“抱团搭伙”模式。依托“党建赋能·暖心‘宝’障”助老专项平台,鼓励支持村退休老党员发挥“熟人熟地熟事”优势,负责参与服务阵地管理运营,“爱老如宝 为老助餐”经验做法获省市领导肯定。 打响“爱老如宝”品牌。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办法》,甄选责任心强、口碑好的第三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等服务项目,上门服务达4.08万人,占比超18%,满意度超99%。 突出“公益为老”属性。建成投用县养老服务应急调度中心,建立健全农村困难老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全面落实农村困难老人探访关爱制度,及时解决衣食住行医等方面困难,保障基本生活,全年累计探访1.9万余人次,提升农村困难老人获得感。 高 邮 深化地名服务“驿路”著名添彩 高邮市在202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后,持续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管理之余,勇于探索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富有高邮特色的地名管理和地名服务新路径。 “地名+红色印记”。以革命老区周山镇为地标点,建设红色地名文化广场,打造“红色印记”品牌线路,布局12个红色点位,錾刻历史、赓续血脉。 “地名+美丽乡道”。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中心,串连特色村庄、特色产业、特色景点,百姓称为网红“一号公路”,又被誉为江苏省“美丽农村路”样板路。 “地名+特色产品”。推动高邮特色地名标志产业与地名文化宣传相融合,提升农产品地域特色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喜获“中国高邮生态大虾之都”称号,“龙虬罗氏沼虾”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荣誉。 “地名+美丽村庄”。以地名马棚湾创建乡村振兴“马上乡见”品牌,卡通人物“马小朋”带你四季变化、体验稻米田园乐趣、寻觅村庄烟火味,见证瓦屋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地名+乡村旅游”。实施“古韵清真”地名文化方案,推动菱塘回族乡特色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清真村领略质朴的田园风光。 仪 征 丧葬礼俗改革引领文明新风 近年来,仪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惠民殡葬、绿色殡葬大力推行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努力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厚养礼葬,文明治丧新风尚。 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出台《仪征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对仪征户籍居民身后采取树葬、草坪葬以及其他可降解骨灰罐深埋处理骨灰,一次性给予500元奖补。对采取江葬、海葬的奖补对象,一次性给予1000元奖补。另一方面加强设施供给,2023年,高标准、全配套建立一座城市公益性公墓。 切实保障群众享利受惠。仪征市以“减费降价优服务”为切题口,统筹考虑,确保丧葬礼俗改革惠及民生。建立“四项清单”,细化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惠民殡葬清单”“延伸服务规范清单”“便民服务清单”四张清单,有效规范项目服务和收费。 持续推动群众观念转变。全市范围内推广成立镇、村两级红白理事会,明确约束群众攀比、减轻群众负担,遏制丧葬陋习、倡导新办简办,树立文明新风的服务宗旨,积极协助和代为主事操办红白事。2023年初,全市11个镇级红白理事会和195个村级红白理事会全部覆盖。 江 都 擦亮“都系列”民政品牌 五年来,江都区民政局聚焦“一老一小一困”重点群体,深化特色民生品牌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都享福”托起幸福“夕阳红”。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建成颐养社区21个、养老服务中心5个,助餐点10个,新增养老机构21家、床位5236张。创新“1333”互助养老机制,“高龄老人+低龄老人+志愿者+社会组织”相互结对、走访照应。推进原居养老,为5.2万余名困难高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完成适老化改造2799户。都享福养老服务系统获“全省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大赛融合创新案例”。 “都惠帮”织密民生“保障网”。加大保障力度,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80元提高到840元,年均发放困难群众保障资金2亿元。探索“慈善+救助”模式,募集善款2.84亿元,帮扶困难群众6.43万人次。着眼困难群众居家安全,安装“云看护”预警系统,免费更换燃气设备,惠及8000余户家庭。创新“低保特困救助一件事”机制,惠及6754名困难群众。“都惠帮”社会救助创新实践入选2023年度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试点单位。 “都未你”护航成长“向阳花”。创成全国首批“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建成1200㎡区级未保中心,省级标准未保站实现镇级全覆盖。搭建“都未你”一站式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智慧平台,助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困境儿童监测摸排、政策保障更精准。 邗 江 打造“幸福颐养”样本 近年来,邗江区围绕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医疗养老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构建“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创建“幸福颐养”的邗江示范样本。 推进“公建民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产业,自2020年3月以来,先后完成槐泗镇敬老院、瓜洲镇敬老院等9个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运营改革,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专业机构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养老格局。 建设“幸福食堂”。印发《邗江区幸福食堂和老年助餐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2024年9月全市首家镇级幸福食堂西湖街道幸福食堂开业,目前已建成3家镇街级幸福食堂。 推动“数字赋能”。2024年,建成区级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全区的机构、社区、居家及其提供的为老服务综合监管和智慧调度,提升全区养老服务质量。入住养老机构“一件事”创新案例被中国社会报刊载。 广 陵 共绘“多元善治”新样板 党建领航,点燃“红色引擎”。广陵区依托社会组织党建“123456”引领模式,通过实施“星火计划”,新建126个社会组织党组织,确保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创新“人才赋能”机制,新吸纳法律、社工、心理咨询等382名专业人才,培育出百名领军骨干和3000余名志愿先锋,构建“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多元参与”治理新生态。 “四微”筑基,激活“末梢神经”。广陵区创新构建“微组织、微平台、微项目、微心愿”四维联动治理体系打通基层治理脉络。通过“外引+内培”打造“3+4+N”社会组织培育网络,建成区、镇街、社区三级培育平台和政策引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项目孵化四维赋能平台,推动N个特色品牌跨越式发展。 多元共治,绘就“善治图景”。五年来,广陵区投入2000万元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推动125个村(社区)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落地588个惠民项目。 品牌出圈,打造“广陵样板”。广陵区新斩获国家级荣誉10项、省级荣誉16项,10个案例入选省级优秀案例,并成功跻身全省首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观察点,相关经验获《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聚焦,实践成果丰硕。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现医养服务“零距离” 扬州经开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率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闲置病床开展养老服务,形成“医疗+养老”深入融合,实现医养服务“零距离”。 坚持科学规划,夯实医养结合发展基调。出台《经开区关于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将医养结合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坚持部门联动,推动社区医院转型升级。与卫健部门联动,推进社区医院逐步转型升级医康养护综合服务中心。2024年重点推进文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闲置病床改造为养老服务床位,并对卫生间、活动室等进行适老化改造,于当年10月完成法人登记证书业务范围变更。为加快该中心养老服务备案,经开区民政部门依据相关文件简化养老服务备案流程,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转型、备案、运营无缝衔接,打造为全市主城区首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入住多名老人。 坚持以点带面,推广全覆盖医养结合模式。将继续推进医养融合,加快推进朴席镇等其他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医康养护综合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身边、家边、周边的社区居家医养融合服务。 生态科技新城 “救助+慈善”擦亮幸福底色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积极探索多维度社会救助新格局,链接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力量参与救助帮扶,逐步建立起数据共享、项目共建、群众共帮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深度衔接新模式,形成具有新城特色的“大救助”格局。 近年来,新城不断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2019—2024年,慈善救助累计支出1028万元,惠及困难群体逾2.9万人次;携手江苏三笑集团、扬州朵爱、凯来等十多家本土爱心企业捐赠发放爱心物资价值超1000万元。全市首创实施光伏发电“造血式扶贫”救助项目三年顺利收官,累计投入153万元,覆盖全区符合屋面安装条件且有意愿安装光伏的低保、低保边缘、特困、精神障碍等困难家庭63户,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发电超72万度。 2024年,区社事局会同区慈善协会出台《生态科技新城“特殊关爱·慈善行动”精准帮扶实施方案(试行)》,项目通过“慈善+救助+服务”模式靶向发力,为全区首批试点的28户特殊困难家庭提供生活资金、物资、子女教育帮扶以及为有需求的困难家庭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类帮扶,真正实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呵护“景保宝”健康成长 全面落实困境儿童服务保障政策。一是兜牢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资金保障。近五年来,为全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助金约503.79万元。二是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截至目前,景区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由2210元/人/月提高到2240元/人/月,父母监护缺失儿童参照散居孤儿100%发放,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儿童以及重病、重残儿童参照散居孤儿80%发放,景区落实保障补贴标准均远高于上级文件要求。三是依托重要时间节点,以“物资+服务”形式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每年开展“儿童节”和“春节”走访慰问。2020—2024年,为全区156名困境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发放价值生活和学习物资,约50万元。 创建未成年人保护“景保宝”品牌。为更好地营造未成年人和谐、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景区以创建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契机,在全区打造未成年人保护“景保宝”关爱计划工作品牌。通过挖掘和链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从“符合标准建站点、整合资源强枢纽、融合力量优服务”三个方面强化基层儿童工作资源配置,从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初心出发,构建“景保宝之暖、景保宝之安、景保宝之心、景保宝之康、景保宝之治、景保宝之智”等六个板块,培育、孵化儿童六大类关爱服务项目。截至2024年底,已投入专项资金约40万元,开展家庭教育监护指导、儿童成长发展、学习教育帮扶、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安全法治教育等24项儿童关爱项目,开展活动105场次,累计服务辖区未成年人1861人次。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