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代表委员“马上办”|全国人大代表昝圣达:加快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 | ||
|
||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消息,让许多人期待标准化的养老机器人早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居家养老的新帮手。 但养老机器人能不能给予老人更加便捷、贴心的照料,普通家庭是否能“用得起”“用得好”?长期关注老龄化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在调研中发现,机器人技术已发展多年,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迅速,例如我国港口无人驾驶集卡、无人矿山开采等技术已落地,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还保障了生产安全。相较而言,养老智能机器人进展较慢,因其直接服务“人”,技术要求更高。“当前,我国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智能养老机器人若能普及,既能满足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缓解子女的后顾之忧,还能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的缺口。”昝圣达说。 那么,养老机器人普及的难点在哪里?在他看来,除技术尚未成熟需持续攻关外,工业化批量生产也未实现,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家庭养老机器人需具备综合能力,如烹饪、健康监测、助行、护理、陪伴、紧急报警等功能,并能与智能家居互联,助力老年人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优养”。目前国内护理机器人多为智能穿戴或监测设备,距离承担家庭养老护理任务仍有较大差距。 加快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更好服务“银发族”,昝圣达建议,政府层面应考虑设立大型产业基金,对触觉传感器、算力等智能养老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给予支持。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老龄化突出的地区进行场景驱动试点,打造“智能机器人养老社区”示范项目。 “同时还要营造一个创新应用生态,推动跨界协同,通过组建‘政—产—学—医’联合体,加快推进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迭代,努力使其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实现与其他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昝圣达认为,当养老机器人技术、功能成熟后,还要考虑优化成本。比如通过完善产业链以降低产品的生产与维护成本,也可推广租赁模式,对低收入家庭提供政府补贴,将租赁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助推智能养老机器人更多走进家庭。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