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3-17 16:06   来源:盐阜大众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更好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引发不少代表委员热议。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一体两翼,事业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产业助推事业提质增量。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产业事业相协同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盐年益寿”养老服务品牌,被评为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但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我市在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供给短板,养老产业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在养老服务发展进程中形成特色较强的“品牌设施、品牌示范、品牌影响”效应。

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老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且呈加速趋势。我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152.92万,占比22.86%。一方面老龄群体占比不断上升,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户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规模不断减少。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1964年户均规模为4.43人,2020年下降至2.62人。

高龄化现象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上升。我市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15%,占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比重为13.79%,高龄老人比重上升呈加快趋势。空巢老人户比重较高,家庭规模呈小型化、单人家庭、空巢化趋势。

老龄化区域和城乡差异明显。根据《盐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情况看,全市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东台市最高,占比26.28%;亭湖区最低,占比14.51%。从绝对值看,东台市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最多,为23.34万人。可以发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东台市都位居第一,养老服务压力最大,也为全市均衡分布养老服务资源带来挑战。

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较弱,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机制在养老服务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农村养老院中公建民营机构比例不高。在已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中,设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社会资本对地理位置优越的养老服务设施进入意愿较强。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缺乏足够盈利点,仅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维系,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低,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银发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区域影响力较弱。在银发产品细分市场方面,老龄群体亟须的整合型、一站式服务较少,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长期照护、养老金融等高质量、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在银发经济有效供给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银发产业对老年人用户、银发市场调研不够充分,缺乏对老年人真实需求的深入了解;银发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出现销路不畅、供需结构性错配等情况。银发经济投资规模较小,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大型养老服务企业数量较少。智慧养老配套产品和技术成熟度不高、产品品类较少;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不足,银发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尚未充分显现。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背景

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且呈快速发展趋势,养老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需求增加。养老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物联网、5G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智慧养老不断兴起,养老服务行业正经历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咨询、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逐渐成为主流。

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发展迅速。2024年长三角民政座谈会上,三省一市民政、医保部门继续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标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共享互认,签订《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民政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发布《长三角康养旅居报告》蓝皮书,发展旅居养老地300家以上,评选长三角健康养老目的地100家。

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先天优势。第一,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自然风光独特多样,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拥有长三角最大的绿肺、最好的空气、最多的珍稀鸟类,拥有“天蓝地绿基因红”的资源禀赋和“有地有人有机遇”的独特优势。第二,康养产业资源初具规模、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康养资源开发,出台《关于推进康养产业全市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开展“百城联动、旅居康养”线上线下签约活动,与100余个省内外城市签约,挂牌10个旅居康养驿站、10个旅居康养基地,推出10条旅居康养线路。第三,“全景世遗”格局初步呈现,2023年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达成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盐城共识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顶级生态名片,对我市康养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我市在国家16项、省30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基础上,根据盐城实际、老年人需求变化等,动态更新,形成具有自身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养老服务基本体系。

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条件。老龄人口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在家庭照顾、部分行业工作中均能发现他们的身影,甚至成为照顾家庭的主力军,持续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政府可通过开发社会公共岗位、推行“老年就业项目”,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既可充实老年人生活,又可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建章立制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政府应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养老保险、健康管理等,构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以标准化引领优质养老服务,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框架及行业战略发展规划,加强对养老服务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政策保障体系、事项体系和标准体系。

打造长三角地区核心旅居养老地、健康养老目的地。一是继续提升培育市场主体力度,主动对接北京上海等地一流康养品牌资源,大力引进高端康养产业研发机构、总部或产业组织;提升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影响力,积极培育本地品牌康养机构,培育一批康养产业龙头企业。二是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优势,以提升康养品牌为突破口,扩大养老服务品牌影响力;在上海南京等地宣传推介我市生态资源、旅游品牌、康养优势,让“全景世遗,长三角康养胜地”成为共识。三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打好特色文化牌,包括湿地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知青文化等,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养老IP,特别是针对上海知青,采取精准性信息传输,将盐城定位为“北上海”,提升我市在养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差异化优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