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20万人踏青扫墓,鲜花祭成主流 | ||
|
||
我市迎来今年清明扫墓小高峰。据殡葬部门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双休日,约20万市民扫墓踏青。 3月16日,天气晴好,在我市墓园集中的雨花台区、江宁区通往墓园的道路上,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记者发现,鲜花祭扫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当天一大早,在雨花功德园入口处,前来祭扫的车辆已经排起长队。墓园内,很多市民都是手捧鲜花,进园祭奠故人。 “父母都是教师,生前非常恩爱,也很浪漫,我们特意准备了一束百合、一束菊花。”吴女士说,“用鲜花寄托哀思,更加低碳环保。” 据雨花功德园统计,双休日有近3万人入园,基本上是手捧鲜花,除了传统的菊花,百合也不在少数。 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建成绿色无烟陵园的雨花功德园,多年前就要求凡是购墓市民须先签文明祭扫公约。在这份“文明祭扫公约”上,明确规定在祭扫活动中用鲜花代替纸钱,不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和燃放烟花爆竹。 “功德园像个公园,还很有文化内涵,要是烧起纸钱来,烟熏火燎的,就糟蹋了这么好的环境。” 吴女士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 这样的情景,也出现在我市多个墓园。隐龙山墓园经理谢文喜介绍,该墓园距离主城较远,但鲜花祭扫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清明祭扫,贵在心意,重在文明。这几年,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市民的文明祭扫意识逐年增强。像今年拿鲜花祭扫的市民,就比往年多了不少。”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清明,我市将继续倡导以鲜花祭扫、网络祭扫、植树缅怀、集体共祭等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亲友、寄托哀思。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扫的先行者,让移风易俗更“入心”,让清明祭扫更“清明”。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