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新闻网】定向预警、掌上办理、电子归档……智慧救助,让兜底保障更精准
发布日期: 2025-03-18 18:08   来源:泰州新闻网    浏览次数:    字号:【


“真没想到,我家还没有来得及向街道工作人员求助,救助服务就送上门来了!”近日,姜堰区三水街道桥头村村民马奎其的申请救助手续进入最后核对阶段,很快就能领取到临时救助金。碰到邻里乡亲,马奎其忍不住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2月8日,在处理救助预警信息时,三水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发现马奎其医疗费个人支付金额较大,随即通知桥头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走访,调查了解到马奎其患有恶性肿瘤,需定期去医院化疗,前后花费几十万元,家里积蓄都用光了。获悉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他讲解临时救助及低保政策,并帮助他申请临时救助。

为帮助更多像马奎其一样的困难群众,近年来,泰州市充分利用“智慧+”技术,打通大数据壁垒,汇集市、区两级14个部门23项数据信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查,搭建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

“每月我们会通过分析和比对医疗预警信息,及时发现并识别出需要救助的对象,对相关人员发送一条政策宣传短信,告知救助申请入口和办法。”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朱俊说,通过“定向预警”,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确保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应救尽救、救助及时”。

如今,泰州市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均可实现“掌上办理”。“用手机在公众号上了解各项救助政策后,可直接线上申请救助,并且随时查询审批进度和结果。”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野徐镇褚雅社区居民谭中华感慨,“以前帮家里老人办理业务总得去镇上好几趟,现在一次也不用跑,太方便了。”

针对无法自主使用手机申请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平台“代申请”办法的实施是一项创新。家住姜堰区梁徐街道双墩社区的独居老人赵文凤,由于先天性疾病导致视力残疾,平常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随着年龄增长,赵文凤精力不足,仅依靠家中田地租金维持生活,家庭经济状况窘迫。社区工作人员翟璐在对赵文凤进行入户走访时,初步判断他符合低保条件,随即代他在手机上提交申请,让其签订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为其提交相关手续,半个月后,赵文凤成功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目前泰州推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申请对象只需填写姓名、身份证、户籍地址、困难原因等基础信息即可,工作人员核查后会根据具体情况落实相应救助政策,极大降低了群众申请救助的门槛,让那些不熟悉具体救助政策或难以准确判断自己符合哪项救助条件的群众也能顺利获得帮助。”朱俊说。

从提交申请,到审核确认,全流程网上办理,不仅便利了群众,也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压力。“以前核对救助对象信息,每天都需要下基层辗转多个村居实地核查,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姜堰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于友兰说,现在依托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交申请后,系统会将信息推送到户籍所在乡镇(街道),镇街工作人员在移动端即可完成基础信息采集、审核及确认,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完成审核后,智慧平台“电子归档”系统还可将救助对象档案按照规定格式进行电子档案保存。“过去救助资料往往由受助群众提供,工作人员需手动处理大量纸质档案,过程繁琐、时间较长,还极容易出错。”于友兰说,通过这一平台,申请救助对象的资料可以实时录入和存储,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系统还可以对申请救助对象进行大数据核查,进一步提高了准确性。

据统计,去年,泰州市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推送预警信息8.7万条,受理申请2.08万条,掌上核查1.8万户次,核对家庭经济状况8.2万批次,基层救助经办时间压减约25%、工作量减少约30%,救助精度和效率实现有效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