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绘就民生温暖底色——镇江市五年来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 2025-03-26 10:57   来源:金山网    浏览次数:    字号:【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过去五年,镇江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民政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作用,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镇江市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特别优秀地区,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清理整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乡镇勘界试点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殡葬综合改革工作连续4次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在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社会事务改革方面共有6个案例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优秀)成果奖;“爱在镇江·慈善一日捐”网络募捐总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如果说“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是民政工作“三大关键词”的话,那么过去五年,以这三个关键词绘就的“幸福民政”温暖底色清晰镌刻着"枝叶总关情"的初心。

“救”在身边,织密基本民生“安全之网”

“谢谢党委政府,我自己原先都没有想到,党委政府看到了我的困难,太感谢了!”

——丹徒区高桥镇某村村民李某

2024年9月,丹徒区高桥镇网格员在日常巡访中发现,村民李某因病入院治疗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经网格员上报线索,民政部门入户调查和线上信息比对,该家庭符合重病单人保条件,遂将李某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民生兜底保障,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五年来,镇江“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等十余项政策文件。其中,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从现实层面保证了困难群众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875元,保障标准高于全省平均。五年来,全市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近1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6万余人次。

社会救助的“精度”和“温度”,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的“高度”。2023年以来,镇江积极整合“救助”资源,用心用情打造“温暖民政·‘救’在身边”服务品牌。实施联动“小网格+大救助”创新实践,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推动近2万名基层网格员融入社会救助体系,累计摸排困难群众3.8万余人次,及时将1053名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纳入救助范围、为234名行动不便等困难群众提供“零跑腿”代办服务,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儿童是希望和未来。五年来,儿童关爱保护体系逐步健全,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有力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化转型。困境儿童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目前镇江集中供养孤儿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3132元,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打造“镇爱童享”特殊儿童关爱服务品牌,连续4年为2221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购买综合保险,共同为特殊儿童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镇”爱同享,解锁民生服务“幸福密码”

“适合我们口味,老年人的口味,中午我们贴两块五毛钱就吃上了。”

——润州区宝塔路街道黎明社区困难老人段叔叔

黎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21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运营,服务周边近千名老人,平均每天有100余位老人来中心活动、30余位老人在中心就餐。

近年来,镇江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在让老年人从“吃得到”“吃得起”再到“吃得好”这件事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五年来,镇江累计建成并运营老年助餐点310个,完成1万余户居家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扩大至80周岁以上老年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保率达100%,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当前,全市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在业养老机构139家,养老机构床位1.75万张,等级养老机构占比90%,基本满足全市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老年友好社会环境建设上,镇江还拥有多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实现尊老金“免申即享”,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申领尊老金;在全省率先落地落实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优惠政策……每一项举措背后,都是镇江对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不懈努力。

同时,镇江社会事务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连续4年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实现镇级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施常住人口惠民殡葬政策,累计减免基本丧葬服务费近1.78亿元。推动婚俗改革,创新结婚颁证服务模式,婚姻登记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句容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获评“江苏省第一批婚俗改革实验县(市、区)优秀单位”。此外,持续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发放三年行动”和“精康融合行动”,建成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示范点23个。

协同发力,激荡基层社会治理“蓬勃动力”

“孵化基地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培训,对于‘入壳’的处于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京口区木兰拳协会负责人柴艳

近日,在镇江市社会组织孵化发展基地(益创园),一场以“社会组织运营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正在举行。6家新“入壳”社会组织和3家成熟型社会组织参加了培训。

当前,社会组织凭借广泛的业务触角、灵活的运作模式,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活水”。全市现有社会组织2943个,等级社会组织占比54.6%,走在全省前列。

在加大孵化培育力度的同时,镇江积极开展政策创制工作,持续夯实社会组织发展根基。出台《镇江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建立“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同时,创新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监管,推动涉企收费电子票据改革,从源头管控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行为。此外,还建立了“1+3+N”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行业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五年来,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慈善力量”同样蓬勃有力。

据了解,全市现有慈善组织25家。五年来,共开展公募项目74个,服务覆盖扶弱助困、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领域。2024年5月,镇江又延伸“慈善触角”全力推进“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47件,组织志愿者服务1613场次,实施各类项目136个,支出帮扶资金2800多万元,受益群众1.87万人次,经验做法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

五年来,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6.31亿元,筹集公益金约4.28亿元,其中用于地方留存部分1.9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约2.5万人次,为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镇江还着力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丹徒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共设置特色乡村地名标志113处,积极打造具有镇江地方特色的“地名+”助农品牌,有效发挥地名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城市更新的综合效应。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全市民政人用心用情的付出,共同绘就“幸福民政”的温暖底色。

踏上新征程,全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政工作中心任务,用实干和担当奋力开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