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一‘键’事”改革、“暖心身后事”代办、“标准化+殡葬”探索 深化殡葬改革,办好百姓“身后事” |
||
|
||
亲人“身后事”不知道怎么办、多头跑、时间长,如何让这些群众的“伤心事”“烦心事”办得“宽心舒心暖心”? “一‘键’事”改革,让“亲人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暖心身后事”代办,实现一体化服务;“标准化+殡葬”探索,推动骨灰堂环境和服务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殡葬改革,简化丧事办理程序,减轻群众治丧负担,让“身后事”成为百姓放心事。 “一‘键’事”改革,让“亲人身后事,最多跑一次” 日前,溧水区一位丧事承办人拨打政务服务热线57213721,话务员询问相关情况并填写提交《死讯简况》,殡葬公共服务线上平台自动将《死讯简况》推送至逝者遗体存放地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村)、街镇民政办和区民政局账户启动办理程序。 卫生院医师和社区网格员在“平台”上受领任务,第一时间上门开展死亡调查,之后派出所户籍警线上出具《死亡证明》。 “从逝者家属拨打电话,到收到业务办理完成的短信提示,最短仅用时47分钟,比以往传统办理模式效率至少提升3倍。” 溧水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坦言。 “一‘键’事”改革的办理流程涉及民政、公安、卫健、人社等多个部门。该区从“平台”流程入手,先优化流程达到简政,后确定统一办理窗口达到放权,最终打破了长期的部门壁垒,体现了“亲人身后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核心理念。溧水的这一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溧水区身后“一‘键’事”改革,是我市将群众的“伤心事”办得“宽心舒心暖心”,有力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 “暖心身后事”代办,实现一体化服务 “我村1位逝者,今天11点进园”“我村新增2名逝者,请办理入园证明”……高淳区砖墙镇民政办负责人的手机里,有一个殡葬改革微信群。该镇各村殡葬改革相关工作人员每天在群里发布辖区丧户动态,帮助办理身后各项事宜。 政策宣传“零距离”,身后事项“少跑腿”,移风易俗再深化……为遏制丧葬礼俗不良社会风气,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高淳区民政局专门制定《“暖心身后事”改革实施方案》。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一套办好“身后事”的规范流程。 高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丧事承办人通过拨打镇街辖区丧事服务电话,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携带相关材料,上门服务并宣传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等殡葬改革相关政策。代办人员提交材料后,便民服务中心人员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对接所在辖区卫生机构和公安部门,协助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发送给民政、人社、医保、公安等部门所在“暖心身后事”信息群。同时,代办人员及时为逝者家属与区殡仪馆、纪念堂或公益性公墓对接,告知殡仪运输车、火化时间、纪念堂(公墓)骨灰安放等事宜。代办人员将所有流程执行结束后,将注销证明、材料等交还逝者家属,由其进行满意度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勇于打破“规定”,多方协调破旧立新,找准改革的“痛点”和“难点”,顺应群众需求,高淳在全区推行“暖心身后事”等丧葬礼俗改革,广受群众称赞。 “标准化+殡葬”探索,推动骨灰堂环境和服务提档升级 最近,大厂街道的8名老人来到江北新区公益骨灰堂——永和堂。老人们70多岁,特意结伴而来。工作人员很认真地接待了他们,带他们参观了堂里的环境,并介绍了相关的服务。 “江北新区的公墓很少,市区离街道又太远了,以后孩子祭扫也不方便。” 老人们满意地说,打听到这里的公益性骨灰堂可以免费安放骨灰,就过来看看。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江北新区的骨灰堂外观宏伟、设施先进,宽敞明亮、宁静安逸,还有手扶电梯可以直达二层,与传统的骨灰安放场所很不一样,“我们走后,就把骨灰安放在这里。” 据悉,为了让骨灰堂管理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起,江北新区创新尝试,在全市率先探索“标准化+殡葬”的深度融合路径,以标准化赋能殡葬服务,开展了公益性骨灰堂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搭建起以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和服务保障标准为核心,覆盖骨灰堂业务各环节的标准体系。 通过建立标准,骨灰堂面向居民的服务流程得到优化,申请材料不再冗余;还新增加了安放证补办等业务,避免了安放证丢失时可能出现的矛盾;新建了档案室等设施和配套制度,对逝者档案的查阅作出要求,更加强化了档案和信息管理的安全,配合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让居民对数据安全更加放心;建设了新区居民呼声最高的停车场和室外焚烧区域,便利祭扫高峰期交通通行,满足了居民通过传统祭扫方式寄托哀思的情感需要。 这些年,对比江北新区在标准化建设前后的骨灰堂服务满意度调研情况,整体满意度从91.05%提升至95.66%,居民的办事体验在开展标准化建设后获得了显著提升。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