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在徐州,“品质民生”让人“暖暖的” | ||
|
||
近日,徐州市发布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结果,徐州市民政局荣获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市级机关单位第一等次。“促进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兜牢社会救助底线”“做好特殊群体关爱”“提升婚丧服务质效”“激发社会治理活力”……今年召开的徐州市民政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工作成效,分析研判形势,更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对标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民政事业迈上新台阶。 去年以来,徐州市民政系统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质效,“幸福‘徐’来·民政有爱”五大品牌建设跨上新台阶。“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健全老龄工作机制,加力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加速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造品质民生,提升可感可知的‘彭城温度’,彰显幸福‘徐’来的厚实底色。”徐州市民政局局长、党委书记吴彬说。 精准实施社会救助,织牢保障“兜底网” “从提交申请材料,到救助金发放到手,仅用了5天时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家住贾汪区的赵某突遇家庭变故,但没想到的是,短短5天,他就收到了来自民政部门的3000元救助金。 徐州市探索创新社会救助“信用+”工程,聚力打造“一次申请、七日办结,先办后核、失信惩戒”信用救助特色品牌。这一工程把个人诚信承诺作为判断社会救助准入的依据,简化申办流程,缩减社会救助审批时间,全面构建诚信规范、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奖和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 到2024年,徐州市低保标准增至每人每月760元,稳步实现“十二连增”。2021年8月开始,徐州市社会救助条线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原则实施拉网式排查,阳光认定、动态调整,至2024年底已有8527户20862人、935户2444人被分别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保障范围再度扩大。 家住鼓楼区的罗某退休后因脑梗丧失劳动能力,其全家三代共七口人,家中主要靠大儿子挣钱养家,尽管被纳入低保边缘家庭,按规定享受医疗救助政策,但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对此,鼓楼区民政局积极协调慈善资金,将其列为民政重点关注对象;该区慈善总会将其家庭纳入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慈善救助项目,并对其家中未成年的孩子每年给予2000元的物资救助。 目前,徐州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6家,建成四级慈善服务网络体系,其中基层慈善工作站达2725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82个,汇集慈善资金702.77万元;成立慈善义工服务队132支,登记义工8982名,基本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慈善发展新格局。 同时,徐州福彩积极践行“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发行宗旨。近年来,累计销售福利彩票超31亿元,筹集市本级公益金超3亿元,在全市范围资助开展“爱满彭城”“爱心助学”“福彩暖万家”等系列品牌项目,传递社会温暖、彰显公益力量。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托起幸福“夕阳红” 每天中午,丰县润城护理养老院内,老人们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陆续来到就餐中心。红烧肉、清炒茄子、清蒸时蔬……一份份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很快端到了老人面前。 “我们拥有专业营养师,会对每位老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估,结合其生理特点、身体状况、疾病需求等因素,进行食谱制定并每周更新。”该养老院护理部主任袁艳梅说,该院还根据老年人疾病情况提供匀浆膳、低盐膳食、糖尿病膳食等特殊膳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过去我市每个镇都有敬老院,但普遍存在设施旧、隐患多,专业弱、服务差问题。”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张兴介绍,作为老龄人口大市,徐州多措并举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工作从“有”到“优”提质升级,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贴心的服务。 2020年,沛县启动乡镇卫生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试点,由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在敬安镇敬老院基础上改建而来的静安护理院,成为徐州市首家由卫生院、养老院融合发展的医养结合机构。“医养”无缝对接,吸引来不少有需求的老人。“每天都有很多咨询电话,早就‘一床难求’了。”敬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兼静安护理院院长郭磊说。除沛县外,徐州还探索形成新沂“农村敬老院转型”、丰县“农村幸福小院互助”等典型经验,不断推动农村“敬老院”向社会“养老院”华丽转身。 着眼农村养老区域化整合布局,徐州市民政等部门坚持因地配建、集约统建,打破原“一镇一院”乃至“一镇多院”模式,全部按照护理型养老机构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交付使用”,建设床位不少于300张、服务半径覆盖周边2—3个镇(街)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其中普惠性床位占比为50%,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4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79个,打通农村养老“最后一公里”。 高效办理专项事务,回应民生期盼 “如今群众补结婚证再也不用跑到档案馆查档,只需在这台机器上动动手指,就能自助打印出自己的结婚档案。”云龙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袁晓明说,去年7月,该婚姻登记处办证大厅启用全市首台婚姻档案自助查询机,已为近2000对夫妻办理婚姻档案查询和打印业务,好评率100%。 在婚俗改革方面,邳州市针对新婚夫妻创新开展“入户颁证+婚前辅导进家庭”服务;泉山区在爱情主题公园(街区)设置爱情斑马线、爱情号列车、心形图案打卡墙等元素;从婚礼筹备到二胎心理调适,云龙区、丰县、贾汪区三地5个案例入选省首批婚姻家庭辅导典型案例;贾汪区、睢宁县,邳州市、泉山区先后入选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 在推动殡葬服务机构降费提质方面,徐州全面清理殡葬服务收费项目,取缔不合规收费行为,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对延伸服务强化管控,严明收费管理制度,确保让利于民。市民政部门发布殡葬服务降费提质“20条”,实行“两免费一优惠”“两个千元”服务,至2024年底,殡仪告别服务费降幅30%、市级经营性公墓平均降价2万元,让利于民近3000万元。 同时,徐州持续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创新“主动告知”服务模式,由“依申请办理”变为“主动申报与告知申报”相结合,做到信息准确、对象精准、“不脱补、不漏补”,2024年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28亿元,较2000年增长3.49亿元。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模式,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不断向多元化、标准化、专业化、多样化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建设29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其中24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站点。 记者手记 >>> 民政事业发展步伐坚实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安民稳政十分重要的工作。过去一年,徐州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农村养老改革、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殡葬祭”全链条整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聚焦“徐助有力”,为全市各类特殊困难群众47.99万人发放保障资金19.31亿元;聚焦“徐享颐养”,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等4个国家级试点为指引,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聚焦“徐童优长”,深化“3+4+N”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对全市流动儿童开展摸排,实现对8109名流动儿童全部“一人一档”动态监测;聚焦“徐社有为”,引导社会组织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社会治理第一线、公益慈善最前沿汇智聚力;聚焦“徐事利民”,持续推进婚俗、殡葬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殡葬祭”全链条整治。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变化,见证了徐州民政事业发展的坚实步伐,这背后是全市各地民政工作者的担当奉献、勇于探索。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