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让生命在自然中永恒 | ||
|
||
杨花欲雪,清明在即,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慎终追远。在社会各界的倡导下,节地生态安葬这种让逝者归于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方式也逐渐深入人心。 【江水寄哀思 清明忆故人】 江苏台记者王敏说:“清明忆故人,江水寄哀思。4月2日,在南京八卦洲洲头公园,2025年清明南京集体江祭活动在这里举行。江葬逝者亲属手持鲜花,前来纪念与江同眠的亲人。” 前来祭奠的南京市民集体放飞系着祈福卡片的气球。伴随着哀婉的小提琴声,气球缓缓升空。在礼仪人员的带领下,市民们缓步行至鲜花入江口,将鲜花撒入长江。 南京市民杜思岭说:“江葬是一种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方式,我爷爷生前是一名军人,按照他的遗愿,我们选择了江葬的形式,今天我们带着全家来祭奠他老人家。”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殡改办科员郑周说:“自1991年起,南京市开始组织江葬,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1次,约1.36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回归自然。” 【生态安葬树新风 魂归自然寄哀思】 在百花争艳处、在苍松翠柏间、在万顷碧波里……近年来,江苏建立生态节地葬奖补激励机制,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花坛葬、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生态葬法的已有3万多例。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