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生命回归自然 思念永驻心田——江苏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倡导移风易俗见闻
发布日期: 2025-04-09 09:57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民政部门持续倡导绿色生态殡葬新理念,通过优化制度、实施奖补、提供贴心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葬式葬法更加深入人心,让逝者在浪花、绿树、鲜花的陪伴下安息,更有尊严地回归自然,让生者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追思仪式中得到情感的慰藉、感悟生命的意义。

让逝者长眠江海

3月26日早上7点,参加苏州市第9次集体海葬的逝者家属来到市殡仪馆,他们携带逝者骨灰登上大巴车,前往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吴淞口码头。几小时后,他们将在长兴岛园园沙附近的海域将亲人的骨灰撒海。

上午9点20分,阳光洒满海面,逝者家属陆续登船,船舱内白纱、花圈、挽联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肃穆而温馨的氛围。

登船后,一些逝者家属把手捧花的花瓣铺撒在骨灰上,社工还给家属们发放了电子长明灯,带他们一起为逝者祈福。

朱耀度是第一次参加海葬活动,他这次来是为姐夫的母亲颜女士下葬。骨灰撒海仪式开始前,他代表逝者家属进行了发言,并动情地分享了颜女士生前写下的关于“不买墓地”“骨灰撒海”“不开追悼会”的遗言。

“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尊重逝者的遗愿。听说要举办集体海葬的消息后,我就报了名。”朱耀度告诉记者。

11点30分,船只抵达指定海域。逝者家属带着骨灰下到船舱底部,社工双手平伸,接过盛放骨灰的袋子,稳稳地放到舷窗前的台面上。然后家属上前一步,打开袋子,从专用的管道撒散骨灰。碰到单独前来的老人,社工还会及时给予协助。海葬仪式完毕后,社工陪同家属面朝大海三鞠躬,向逝者致敬。从此,逝者将长眠在这个江、河、海的交汇处。

在将妹妹和妹夫的骨灰撒入大海前,顾平感慨地说:“他们夫妻俩没有子女,我们全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响应政府号召,实行海葬。我百年之后也会选择海葬。我认为,纪念亲人最重要的就是把他们记在心里。”

“父亲生前喜欢旅游,家人觉得海葬符合父亲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姜先生说,“江海相通,将来我们在河边江边祭扫,心意就能抵达。”

记者了解到,对于选择海葬的逝者,苏州市民政局将把他们的姓名镌刻在吴中区凤凰公墓的“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海葬纪念碑上,方便家属悼念。

“苏州自实施海葬以来,全市已有483名逝者魂归大海,向逝者家属共计发放补贴近100万元,生态葬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成浩说。

让陵园融入环境

3月27日一大早,丹阳市云阳街道追思园(公益性骨灰堂)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给绿植浇水。“只有把骨灰堂维护好,群众才更愿意为逝者选择节地生态葬。”一名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追思园占地62亩,总投资1200万元,是2024年的省级民生实事项目。追思园建成后,云阳街道各村庄以前散埋的两万余名逝者的骨灰已免费迁至此处以及福乐园,共复垦土地600多亩。

走进追思园,左侧是小型卧碑墓穴,墓穴三面由花木环绕;右侧是花坛葬区域,各个花坛里种满了不同颜色的花木。不一会儿,祭扫的群众陆续到来,他们向逝者鞠躬致敬、献上绢花、表达哀思。

“家人的骨灰2021年迁到这里。生态葬节省了土地,利国利民,而且这里环境很好、纪念方便,我们很安心。”云阳街道横塘村村民杨木生说。

在丹阳市司徒镇永思堂,记者看到,这座骨灰堂的建筑体上面盖了厚厚的土,植被茂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工作人员介绍,永思堂采用开放式骨灰柜,每个格位约30厘米高、50厘米宽,非常节省空间。

丹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张伟平介绍,当地墓园的特点是建墓不见墓、见墓不识墓,具体来说就是公益性公墓一律使用卧碑,不走近看不到墓碑,同时以花坛等形式建墓穴,从外观上看不出是墓穴。

在宣传推广节地生态葬的过程中,丹阳市注重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向村民讲解惠民殡葬政策,引导村民签署文明殡葬承诺书,帮助村民在村礼堂操办白事。

“如今全市每年享受惠民殡葬政策的家庭达6000余户,减免费用1000万元左右,有效降低了群众的丧葬负担。”张伟平说。

让碧树承载思念

3月28日上午9点,盐城市永安陵园内,16名工作人员两两一组,一人持黑色大伞,一人手捧骨灰坛,缓步走向树葬区。当天的树葬落葬仪式的主题是“化作一棵树,让生命延续”。

在轻柔的乐曲声中,工作人员将可降解骨灰坛安放于金桂树下,并覆上净土。“愿这抔黄土化作滋养万物的力量,愿这棵树承载着爱与记忆,在四季轮回中生长繁茂,见证生命的永恒循环。”主持人说。

“从前几天的政策解答、细节确认,到今天庄重的下葬仪式,每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陵园对逝者的尊重与对家属的关怀。而这种回归自然的葬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逝者家属赵女士说。

当天,市民崔秀萍带着女儿来到永安陵园给爱人扫墓,她的爱人是去年4月去世的,支持节地生态葬理念的她为爱人选择了壁葬。

“市民政局对选择惠民节地生态葬的逝者家属给予每例1000元补贴,安葬仪式的费用由陵园承担,每年都有几十个家庭选择树葬。”永安陵园副主任周恒说。

记者在苏州、镇江、盐城的所见所闻只是江苏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倡导移风易俗的缩影。近年来,江苏省民政厅会同省发改委等10部门出台政策,在省、市、县三级均建立了节地生态葬奖补激励机制,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6个县(市)开展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复合利用试点,探索绿色生态殡葬新路径。

据了解,自2017年江苏成为全国首批殡葬改革试点省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大力开展政策创制和绿色殡葬主题宣传,取得良好成效。“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已为3万多名逝者进行生态安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