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奋发有为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 2025-05-07 10:33   来源:徐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徐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期《学习周刊》继续推出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体会,全面展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深刻领会、务实探索和具体实践,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激发担当作为。

推动民政工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市民政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市民政局党委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主责主业、聚力民生福祉,围绕人口老龄化、民生底线、关爱服务、便民利民、效能提升等七个方面,以创新的方法、攻坚的力度,紧握“改革之笔”,奋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民生答卷”。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牢民政事业发展方向。市民政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忠实履行民政职责,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一是争做模范政治机关。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民政系统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永葆为民爱民情怀。持续推动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最急”上动真招、“最难”上下真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托举起千万徐州人美好的幸福生活。三是展现民政担当作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民政职责定位,进一步明确新征程徐州民政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实现路径,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近期深度推介我市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生态节地安葬经验成效。四是提升民政工作质效。坚持对标高位、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整体水平。省对市高质量考核连续2年位列全省民政系统第一,荣获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市级机关单位第一等次。

二、深耕主责主业,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待。近年来,市民政局一着不让推进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构建徐助有力、徐享颐养、徐童优长、徐社有为、徐事利民服务体系,推动“幸福‘徐’来·民政有爱”品牌建设跨上新台阶。一是兜住兜牢民生保障。以既“看得见”又“看不得”百姓疾苦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完善各类困境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关爱保障机制,稳步实现低保标准“十二连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更加注重满足特殊群体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积极拓展“物质+服务”救助,增强社会救助“造血”功能,推动兜底保障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二是做实做优社会服务。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着力完善老年人床边、身边可感可及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急等上门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便捷的“家门口”养老服务。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加快推进民政服务站、未保站“双站”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留守流动等各类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做优民政专项服务,纵深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稳妥清理散埋乱葬,强化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加强殡葬行业综合监管,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更好实现逝有所安。三是抓准抓实民政经济。实施超长期国债养老项目,持续推进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发挥区域养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拓宽视野推动婚庆、文旅、文创一体发展,大力发掘银发经济、康复产业、地名文化、婚恋经济等民政领域经济“新蓝海”,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引导社会组织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社会治理第一线、公益慈善最前沿汇智聚力,发挥吸纳促进就业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壮大慈善力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应急任务、支援协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锤炼过硬作风,建强民政铁军战斗堡垒。市民政局将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打造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的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民生部门。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周一党员学习日”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性教育和业务政策学习。市民政局5篇论文近日荣获江苏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是压实责任链条。健全完善“三级七岗”责任体系,全面构建“一体两翼”齐抓共管的党建格局。开展“三争三为”活动,调动全局各级党组织争做模范处室、争建四强支部、争当四好党员,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为基层减负担。三是深化为民服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办好今年民生实事,扎实推进52个社区长者食堂、7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0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2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4个农村公益性公墓等民生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