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开门办院,“托苗计划” 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发布日期: 2025-07-10 16:40   来源:江苏经济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当苦难的重量被分担,希望便有了破土而出的缝隙。今年5月底的一个清晨,当10岁的重度脑瘫女孩嫝嫝被母亲段苇(化名)紧紧抱着走进淮安市社会福利院的大门,这个名字里嵌着家族三代人对“安康顺遂”愿景的孩子终于迎来了人生分水岭。过去的10年,她的成长轨迹里,写满了父母的奔波与叹息。而从此刻起,在淮安市民政局“托苗计划”的呵护下,医护人员近在咫尺,专业守护触手可及,生活也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在淮安市社会福利院为他们准备的新家,窗明几净的单间里,沙发、冰箱、电视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工作人员精心收集装裱的他们一家不同时期的照片;绿植与鲜花点缀其间,到处散发着生机。嫝嫝的一日三餐由营养配餐保障,段苇也能在福利院食堂刷卡就餐。不仅如此,在这里,大运动训练、专业按摩、磁疗等康复项目设施也应有尽有。多年紧绷的“发条”,在这一刻终于缓缓放松。

段苇的思绪飘回过往。“那时候,日子是碎成渣的。”她的脸上掠过一丝苦涩。嫝嫝6个月大时,被诊断为重度脑瘫,脑部大面积水肿囊肿,视力只有光感,全身只有右胳膊能够活动。没有任何犹豫,段苇辞去客服经理的职位,将全部身心系在女儿身上;丈夫则默默收起创业梦想,转身扛起养家的重担。此后两年,他们辗转国内各大医院,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绝望打击。在无奈放弃寻医问药后,漫漫康复路成为支撑全家的信念。然而,政府康复补助杯水车薪。靠着丈夫外出务工,全家省吃俭用、东拼西凑,每年也只能勉强维持4个月的康复训练。为赶治疗,段苇时常一个人抱着女儿在路上辗转,风雨无阻,因为康复医院规定,缺席三日即失去治疗时段。

今年年初,嫝嫝因大腿关节病理性异位生长接受手术。术后,厚重的石膏一直打到嫝嫝腰部,两个多月动弹不得。就在段苇被日复一日的护理压得喘不过气时,社区儿童主任带来了一个名为“托苗计划”的消息——淮安市民政局争取到慈善资金,启动了困境病残儿童替代养护服务项目,可为具有康复指征的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公益性托养和康教服务,并优先聘用病残儿童父母来院担任护理员,通过培训后短期安置入院工作。

段苇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淮安市民政局对此项目极为审慎,逐一走访评估了十余个候选家庭,严格考量其家庭困难程度、孩子的康复潜力、家长的照料能力与责任心等。最终,段苇凭借那份在绝望中淬炼出的坚韧以及身处困境也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干练,率先获得了随同入院资格。

“来院后我才发现,给嫝嫝做康复的医生,竟然还是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更让段苇惊喜的是,康复资源的“无缝衔接”和专业性。对于嫝嫝术后伤口未完全愈合带来的翻身剧痛,康复师也传授了关键技巧——把嫝嫝的一条腿轻轻抬起一点再翻身,伤口受压就会减轻。段苇依言尝试,嫝嫝的哭声果然小了许多。

过去,康复结束后的时光,母女俩只能蜷缩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小心翼翼地避开外界异样的目光。如今,在福利院,嫝嫝可以参加院内活动,与同龄人互动,第一次真正融入了集体。段苇清晰地感知到女儿身上悄然发生了变化:话变多了,性格更开朗了,还有具体能力的跃升——嫝嫝已能准确分辨左右了;更令人欣喜的还有那份超越年龄的细心——每当母女俩需要定点服药或敷药,嫝嫝总能像个小闹钟般及时提醒妈妈。

面对机构养育格局变化与社会困境儿童日益多元的需求,江苏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打开大门,将专业康复资源向社会释放延伸。淮安市社会福利院先行先试,其“托苗计划”正是响应国家“开门办院”号召、服务社会化转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持续康复的基础上,未来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许能帮助嫝嫝这样的孩子实现‘站起来’的梦想。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甚至可能为他们打开‘看见’世界的大门。”淮安市社会福利院院长赵锦燕注视着嫝嫝的进步,心中构想着更广阔的可能。而为了托举更多困境中的幼苗,她还构想着更可持续的模式。“我们希望探索‘政府拨一点、家庭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让这份希望之光惠及更多挣扎中的家庭。”

“国家的好政策和福利院的托举,彻底扭转了嫝嫝和我们全家的命运,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孩子康复的希望,更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段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一项护理技能,渴望将这份在苦难中磨砺,又在关爱中提升的能力,回馈给院内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成为他们康复路上的助力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