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龚晓红:以热爱为笔,为海东医疗绘就温暖底色
发布日期: 2025-07-17 15:31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次青海行,终身青海情。”这句在支前培训时听到的话,深深烙印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退休医政副院长龚晓红的心里。作为儿科出身的资深医者,她带着数十年临床与管理积淀参与2025苏青银龄行动,在海东地区的一个多月里,既被当地淳朴的民风与敬业的医者打动,更以专业与热忱,为这片土地的医疗事业播撒下规范与希望的种子。

双向奔赴的温暖:

民风与医者的共鸣

初到海东,龚晓红便被这里的“双重温度”包裹。“民风淳朴,医生敬业——这是我对海东最深刻的印象。”她总爱提起义诊时遇到的那位老同志:“我只是简单普及了些健康常识,他就激动地握住我的手,反复说着感谢。那双手的温度,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这份不掺杂质的真诚,成了她扎根帮扶的最初动力。

更让她动容的,是当地医者的担当。在平安区中医院,一位儿科医师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他原本是内科医生,就因为老百姓需要、医院需要,主动通过培训和资质考试,硬生生转成了儿科医生。”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这样的“跨界”意味着成倍的付出,龚晓红由衷赞叹:“这背后是对患者的责任,太了不起了。”

正是这份双向的理解与尊重,让“一次青海行,终身青海情”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你只有热爱,才会奉献。”龚晓红说,海东的人与事,早已让她把这份支援变成了发自内心的牵挂。

专业深耕处:

让规范与经验在海东扎根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龚晓红的帮扶从不是“走过场”。“调研清楚基础情况后,我就想着把能用的医学知识、管理经验都掏出来。”她的帮扶清单,既含宏观规划,又有微观细节,处处透着“务实”二字。

在临床领域,她深知儿科诊疗的复杂性,便在查房时特意“蹲下来”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讲解,才能让知识真的‘落地’。”她跑遍当地多家医院开展儿科查房讲座,从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到疑难病例的分析思路,一点点拓宽当地医生的诊疗视野。遇到有医院在冲刺“三甲”,她更是倾囊相授:“我以前分管过创三甲工作,哪些环节要注意、哪些制度要完善,都毫无保留地分享了。”

而在医疗管理这块“短板”上,她的发力更显精准。“管理是医疗质量的基石。”她重点普及儿科交接班制度,细致到病情交接的每一个要点;引入并详解三级查房制度,让“上级医师指导、下级医师实践”的模式扎根;面对十八项核心制度这一“硬骨头”,她创新采用“书本+案例”的教学法:“光讲条文太枯燥,结合实际病例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才会真的重视。”

她的目光还始终盯着“细节里的规范”。在海东医院,她与分管院长随机抽查32份急诊科病例,直指“病历书写不规范”“合理检查、收费、用药不到位”等问题:“‘三合理’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百姓就医体验。”支援期间,她逐份分析医院台账资料,从治疗记录的填写规范到归档准备,手把手教、逐字逐句改。“医疗质量提上去,受益的终究是老百姓。”这句朴实的话,是她对细节较真的全部理由。

“我热爱这片土地,还有这里湛蓝的天空。”站在海东的阳光下,龚晓红的话语里满是眷恋。她早已许下承诺:若身体允许,明年定会再来。这份以热爱为原点的奉献,正让规范的种子在海东生根,让医疗的温暖在这里持续生长——而这,或许就是“银龄行动”最动人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