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戴晓冬:以仁心与专业,书写高原支援答卷 | ||
|
||
2025年苏青银龄行动中,原江苏省人民医院退休医护人员戴晓冬作为海东分队队长,带领团队扎根青海海东,在平安区与乐都区开展医疗支援工作。一个月里,她既当好团队“掌舵人”,统筹双区服务;又化身“引路人”,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本土力量;更甘为“暖心人”,聚焦特殊群体传递医者温情,用奉献与担当为高原医疗支援写下生动注脚。 双区联动担使命: 既做队员后盾,也当服务桥梁 “我们团队兵分两路,分别扎根平安区和乐都区,精准对接当地需求。”戴晓冬介绍,平安区的服务网络覆盖青海省福利院、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海东民政局;乐都区则重点服务青海省康养中心与高原康养中心。作为队长,她的首要任务是让这支跨省医疗队高效运转。 在个人工作中,戴晓冬发挥伤口造口专业优势,与吴玲老师一同深入青海省福利院开展教学帮扶,又走进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授课,用过硬专业功底打下工作基础。而在团队协调上,她是“粘合剂”——对接各医疗机构、组织专家义诊,确保服务无缝衔接;更是“守护者”,时刻牵挂队里高龄队员:“陈主任和龚院长是队里年纪最大的,我得保障他们的安全,生活上更要多操心。”她始终认为,“服务好队员,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这是队长的本分。” 因材施教接地气: 让知识“落地”,让技能“扎根”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得看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是戴晓冬在教学中坚守的原则。面对部分医务人员文化水平有限的现状,她放弃传统课件宣讲,转而在病床旁、操作间里“手把手”教学。“比如教伤口护理,我们就对着实际病例演示,边做边讲,他们看得懂、学得会。” 为让知识更“本土化”,她带着队员反复调研,把厚重的教学材料拆解成碎片化知识点,“一点点细化、一点点辅导”。“有些理论太复杂,我们就简化成‘几步走’的操作指南,贴合他们的工作节奏。”除了教学方法创新,她还敏锐发现当地福利院器材短缺问题,当即与队员协调,向福利院赠送一批侧身枕。“护理员们拿到枕头时特别开心,希望能实实在在帮他们减轻工作负担。” 医者仁心暖人心: 从物资捐赠到精神慰藉 在支援过程中,戴晓冬的目光始终投向那些需要额外关怀的群体。在青海省福利院,她心疼孤寡老人与残疾人的处境;在高原康养中心,她既肯定当地医疗工作,更牵挂着一个特殊的年轻人。 “那是个高处坠落导致截瘫的小伙子,家里照顾少,全靠康养中心护理人员照护。”戴晓冬回忆,小伙子不仅有压力性损伤,性格也格外孤僻。她当即带领队员为其处理伤口,赠送先进辅料,更耐心与他聊天,一点点打开他的心扉。“我们反复叮嘱护士定时换药,更提醒大家多陪他说话,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她坦言,“身体的伤能治,心里的结更要解,希望他能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一个月的支援画上句号,戴晓冬用“奉献与收获”总结这段经历。“下基层时,乡民拿着药来问我‘能不能用’,那种信任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她笑着说,自己的善良与热情在青海得到了双向回应,“青海人民的淳朴和感谢,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退休不褪色,她把对专业的热爱带到西部,更用行动诠释着“银龄”力量——以微光汇聚暖流,让医疗支援不仅有精度,更有温度。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