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嫝嫝有了站起来的希望 | ||
|
||
段苇(化名)原是上海某快递公司的一名客服经理,2015年,38岁的她生下女儿,小名叫嫝嫝,饱含着全家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 然而,直到6个月大时,嫝嫝的头还是抬不起来,CT扫描结果显示她患有重度脑瘫。无奈之下,段苇辞去工作,留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的家中照护女儿。 10年来,数十次急诊室外的煎熬等待、数百次在家与医院间的颠簸往返,再加上一笔笔高额的康复费用,一度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今年5月,曙光来临。为了让困境病残儿童得到稳定的专业化康复训练,同时也让病残儿童的家庭获得喘息空间,淮安市依托市社会福利院启动“托苗计划”。经民政部门走访评估,嫝嫝被列为该计划的服务对象,段苇也同步获得入院陪护与在院临时就业的机会。母女二人的命运能否迎来转机?不久前,记者赴淮安采访,听段苇讲述了她的故事。 与命运抗争,走过艰难十年 嫝嫝确诊后,段苇和丈夫老于曾带她到上海等地求医。但由于嫝嫝的绝大部分脑区是水肿和囊肿,眼睛也只有光感,医生一看片子便断言医治无望,让他们回家休养。 那时的嫝嫝经常发烧且伴随癫痫。为防万一,只要嫝嫝的体温超过37.5℃,段苇就要带她去医院。有一次,段苇半夜起床,发现嫝嫝因发烧正在痛苦抽搐,此后她长年无法安眠,任何微小的声音都能让她惊醒。 2017年,段苇夫妇带嫝嫝到北京求医,医生再次对嫝嫝作出绝症诊断。走出医院,夫妇俩顶着烈日蹲在路边,用馒头和榨菜充饥。这时,嫝嫝突然觉得不舒服,哭得撕心裂肺。一闪念间,段苇想结束这一切,但她很快恢复理智——“此后,我再也没有过那种想法。” 经过段苇无数次教导和训练,嫝嫝在两岁多时学会了说话。段苇喜出望外,带她去南京儿童医院做检查,却又一次遭到心灵暴击。 “尽管孩子会说话了,但医生表示从医学的角度仍看不到康复的希望。”段苇回忆,现实与憧憬的反差让她彻夜难眠。 至此,段苇夫妇决定不再求医,转而努力给嫝嫝做康复训练。于是,老于返回外地工作,为一家人提供稳定的经济保障。此后两年里,每逢康复训练期,段苇便天天带嫝嫝乘长途车到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非训练期,她会带女儿去外地和老于团聚。 段苇夫妇每年攒的钱只够康复两个月左右。淮安市出台的帮扶政策对其康复训练每年最高补贴2万元,这让嫝嫝能再多做两个月的康复训练。但由于康复训练时断时续,效果还是打了折扣。 让段苇欣慰的是,5岁之后的嫝嫝免疫力增强了,生病也变少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康复训练,她只能带着嫝嫝在保健院附近租了个隔断间。房子很小,放了餐桌后就只能再容下一台轮椅,但能够减少孩子的奔波之苦,段苇很知足。 “托苗计划”启动,给一家人带来希望 由于嫝嫝的大腿关节出现病理性异位生长,今年1月她接受了手术,伤口缝合后石膏一直打到腰部以上,两个多月后才拆掉。嫝嫝的这场手术再一次让段苇焦虑不已。 “每当从床上往轮椅上转运时,嫝嫝都会痛得大哭。”说到这里,段苇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就在嫝嫝养伤期间,社区儿童主任带来了好消息——淮安市民政局争取到慈善资金支持,依托市社会福利院启动了“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该项目将具有康复指征的困境病残儿童纳入院内日常养育、康复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同时遴选能胜任照护工作的家长来院,培训后安排临时性工作,目前预计每年能够安排3—5名家长来院陪护和工作。 “真的全免费吗?我能在院里陪着女儿吗?福利院能给我安排工作吗?”虽然有很多疑问,但段苇还是第一时间向福利院递交了申请。最终,在经过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入户评估后,段苇和嫝嫝得到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搬进“新家”,开启新的生活 5月26日,段苇带着女儿搬进了福利院为她们安排的宿舍,开启了新生活。在这里,大运动、按摩、磁疗等康复训练项目应有尽有。她们的居室宽敞明亮,沙发、冰箱、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为营造出家的感觉,福利院工作人员还把段苇一家的照片装进相框挂在墙上,而且还在屋里摆放了绿植和鲜花。 以往,保健院的康复训练结束后,段苇要回家给嫝嫝做营养餐、做家务,忙完后也只能待在出租屋里。如今,嫝嫝吃有配餐、医有诊室,段苇也能在福利院食堂刷卡就餐,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嫝嫝。而且,通过参加院内的各种活动,嫝嫝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来院之后我发现,给嫝嫝做康复的也是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真是太好了!”段苇说,一系列的改变让她多年来一直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脸色和精神也好了很多。 “她们来院后,福利院的其他孩子常常跑到母女俩的房间玩耍,给她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嫝嫝也渐渐地融入了院里的生活。”福利院院长赵锦燕说,一开始,段苇每天用轮椅推着嫝嫝去康复室,但得知转运过程会导致嫝嫝的伤口疼痛后,她就安排康复师到母女俩的房间开展相关工作。 嫝嫝手术的伤口太深,久久未愈,每次给她翻身,她都会疼得大哭。发现这一情况后,康复师便指导段苇,把嫝嫝的一条腿抬起来一点,翻身时伤口处就不会那么疼了。段苇一试,果然有效。 记者了解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段苇已于7月11日正式上岗,目前在福利院从事衣物洗护工作。同时,经过入户走访评估,福利院将另外一名脑瘫患儿和她的母亲也纳入了帮扶计划,正准备接她们入院。 “未来,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借助可穿戴式设备,或许能让嫝嫝这样的孩子站起来。”赵锦燕说,下一步,希望采取“政府拨一点、家庭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资方式,进一步拓展“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的实施范围,惠及更多的家庭。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