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卢亚静:以社工微光,照跨省养老路
发布日期: 2025-07-24 11:28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    浏览次数:    字号:【


2025年苏青银龄行动中,来自江苏阜宁县民政局的退休社工卢亚静是一抹特殊的身影——她是此次活动中唯一通过民政系统报名的志愿者,也是团队里唯一的社会工作者。这位58岁的“民政人”带着“一日民政人,终身民政情”的初心,在青海平安区的养老一线走访调研,既见证了两地养老服务的差距,也发现了值得互学互鉴的智慧,用行动诠释着“助人自助”的职业精神。

一碗面里的养老差距:

从阜宁标准到沙丁村的知足

“10点多到沙丁村,老人们端着小盆等在村口,直到12点多才等来一碗面条和凉拌竹笋。他们或坐路牙、或靠树荫,吃得满脸知足。”这段画面深深刻在卢亚静的记忆里。在江苏阜宁老年人助餐标准一大荤一小荤加二素,民政部门还会定期检查保障;而在沙丁村,一碗免费的疙瘩汤就能让老人们感到幸福。

这种差距背后,是两地养老服务体系的差异。卢亚静坦言,青海部分地区社工力量“几乎空白”,当地人对“社工”没概念,现有力量也没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她认为,缩小差距的关键在政策引导——通过建设、扩容社工队伍,让专业力量真正扎根基层,为养老服务注入活力。

但差距中也藏着触动。沙丁村每月都有爱心人士或企业赞助改善老人伙食,这个月刚有3000元到账;村里的老年食堂常年免费,一碗疙瘩汤虽简单,却凝聚着民政政策、基金会项目和社会组织的合力。“老百姓的获得感,离不开多方托举。”卢亚静说。

双向镜里的启示:

从民间资助到非遗传承的养老智慧

在卢亚静眼中,青海的养老实践也有诸多“闪光点”。海东市平安区民政局对农村居家养老饮食的重视,让她印象深刻。“沙丁村老人吃饭不花钱,靠的是持续的社会资助,这背后是民政部门对社会力量的有效引导。”她认为,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为资源相对有限地区的养老服务提供了思路。

老年活动中心的非遗传承更让她动容。“剪纸、手工制品这些非遗项目,原材料全由中心老板自费承担。”卢亚静看到,民间力量正以独特方式丰富老人生活——老人们在创作中找到乐趣,非遗文化也得以延续。她由此思考:“能不能让非遗作品商业化?利润反哺原材料采购,形成‘文化养老’的良性循环?”

如今,卢亚静正忙着撰写调研汇报,内容涉及偏远农村养老、餐补机制等,还草拟了“低偿+公益”的养老服务模式,准备提交给民政部门。“助人时也在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是‘助人自助’的深意。”她说,若来年苏青银龄行动再招募,她定会再来——“想做一缕微光,照亮更多老人的晚年路。”

从江苏到青海,卢亚静的银龄志愿行,既是一次跨省养老的观察之旅,更是一场专业精神的传承之旅。在她的视角里,养老服务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在互学互鉴中,才能找到更贴合民心的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