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范英华:精准帮扶传递护理温度 双向奔赴诠释苏青情深
发布日期: 2025-07-24 11:34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    浏览次数:    字号:【


2025年夏,随着“苏青银龄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一次凝聚银龄力量、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在江苏与青海之间温暖启程。退休前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范英华,带着援青的火热之心,跟随志愿服务队来到了青海西宁社会福利院,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中,她在高原上续写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带来了护理专业的严谨与规范,也收获了“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温暖与感动。

从“水土不服”到“量体裁衣”

让护理规范在高原扎根

“我刚来时给全院员工讲了一堂课,但效果不是太好,大家反映说,可能我讲的层次有点深了,不容易理解。”作为南京鼓楼医院原科护士长,范英华带着数十年在江苏积累的护理管理经验来到西宁市社会福利院。然而,初来乍到的她却遇到难题,常规化的培训面临着明显的门槛落差,她坦言,自己也算遇到了职业生涯中少有的“水土不服”。

遇到挫折并未让范英华气馁,反而成为她积极调整策略、开展精准帮扶的起点。她意识到,真正的“传帮带”,绝非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要深深扎根于受援单位的土壤。为此,她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主动与受援单位深入沟通;另一方面,她走进科室“主场”,通过一线走访和护理查房,像“把脉”一样细致地了解福利院在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真实需求。在带教工作上也不再拘泥于事先准备的课件,而是主动“沉下去”,通过一次次深入走访交流,对福利院护理工作的整体情况逐渐有了清晰的把握。“我必须先搞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哪个层次?提升的痛点在哪里?”范英华说。白天,她深入一线,晚上,她则在灯下反复研判,将所见所闻进行细致梳理,并与带教授课内容融会贯通,认真摸索将江苏三甲医院的先进护理经验有机“移植”到青海当地医疗机构的办法。

在多方沟通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一份实用性极强的《帮扶专家指导需求表》被悉心制订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了详尽的《帮扶西宁市社会福利院工作计划表》。这份计划表,不仅明确了培训内容、形式与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让帮扶工作变得可直观量化、可随时优化。在后续的培训中,范英华彻底改变授课方式,她将复杂的理论简化为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巧妙地融入了提问、互动、现场考核和鼓励等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带教培训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

除了在福利院“深耕细作”,范英华的专业带教也辐射到了更广的范围。应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的邀请,她前去讲授了护士礼仪课,受到当地同仁们的热烈欢迎,这也让她倍感鼓舞。她还针对当地受援医院在管理层面的PDCA循环法、五常法管理等新方法需求,以及护理部在护理质控方面的困惑,着手准备相关的新课程,开展深入的培训和指导。从理论讲座到床边带教,从管理方法引进到操作技能规范,范英华用她的专业与耐心,让来自江苏的护理经验,真正在高原的土壤里找到了最适宜的生长方式。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

以赤诚之心收获温暖

在范英华看来,这次青海之行是来“发光发热”的。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自己也会成为被关怀、被温暖的对象。

“看似是我们来援助这个受援单位的,但是其实我们也是处处被温暖包围,感到非常温馨。”说起在福利院的工作日常,范英华提到,福利院的陈院长考虑到她们这些高龄志愿者可能存在高原反应,特意为她们准备了午休的房间;院里的董主任和护士长担心志愿者们不熟悉路,下班后一路送她们到车站。这些看似平淡普通的小事,却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志愿者的心。“可以说我们也变成了被关心的对象。”范英华说,这份质朴而真诚的关怀,让她深刻体会到苏青两地人民间的深厚情谊,更让这次志愿行动成为心连心的双向奔赴,也成为“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现实印证。

服务期满离别之际,范英华借用古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来表达她对青海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朋友们的深厚情谊。这句诗,不仅是道别,更是约定。

“我今年65周岁了,但到了青海之后,我觉得自己60岁都不到。”当被问及在高原的状态时,范英华笑着坦言,这种“变年轻”的感觉,源于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无论是亟待提升的管理水准,还是需要规范的业务技能,都让她觉得自己带来的知识和经验在这里发挥了最大价值。范英华说,护理服务水平的系统化提升,远非一时之功,需要更多专业力量的倾注与奉献,只要能帮助青海同仁们获得技能与理念的提升,她便会不辞辛苦再上高原,“明年我还会报名来到青海,把我的余热奉献出来,传播热爱、建立友谊。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