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冯纯伟:银龄赴青传医道 赤诚之心映高原
发布日期: 2025-07-24 11:41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    浏览次数:    字号:【


2025年苏青银龄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批来自江苏的退休医务工作者跨越2000多公里,将毕生所学播撒在青海高原。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退休专家冯纯伟便是其中一员。66岁的他带着“发挥余热”的赤诚,深入青海各级医疗机构,既为当地补上医疗规范的“短板”,也在双向交流中汲取高原医疗的智慧,用专业与热忱书写着“银龄医者”的担当。

细察软硬件“温差”

以规范筑牢诊疗防线

“退休后就盼着这样的机会,能把几十年的经验传给需要的人。”冯纯伟谈及参与苏青银龄行动的初衷,眼神里满是恳切。初到青海,他便敏锐捕捉到当地医疗的“痛点”——硬件设施虽已配齐,但软件细节的疏漏可能埋下隐患。

在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查房时,冯纯伟发现了引流管管理的不规范:固定方式不符合无菌要求、引流液记录模糊、管道标识混乱。“这些细节看着小,却可能引发感染、气胸,甚至危及生命。”他当即拉着当地医生围在病床旁,从引流管的正确固定手法讲起,到如何通过观察引流液颜色判断恢复情况,逐条拆解操作规范。

为让标准落地,他翻出随身携带的《胸外科临床手册》,结合青海高原患者术后恢复特点,增补了“低温环境下引流管保暖”“高原低氧状态下拔管指征”等内容,还手绘操作示意图方便理解。“硬件能买来,但规范意识得手把手教。”两周后,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近半,护士们说:“冯主任讲的不是书本知识,是保命的细节。”

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他又针对胸外科术后镇痛管理提出改进建议:“这里的患者怕疼不敢咳嗽,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得用‘药物+心理疏导’的多模式镇痛。”他带着团队调整镇痛方案,让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平均提前1天,当地医生感慨:“江苏的规范经验,真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踏遍青川访医脉

双向赋能绘同心

克服初期的高原反应——睡眠不稳、走路气短后,冯纯伟开启了“全链条”走访:从青海省人民医院到海东市乡镇卫生院,再到偏远村卫生室,他的足迹遍布6个区县12家医疗机构。“得摸清基层的真实需求,帮扶才不是‘隔空喊话’。”

走访中,他既看到差距,也收获惊喜。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医院,基层医生处理高原常见的包虫病、肺栓塞时,有一套结合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土办法”——比如用酥油热敷缓解术后疼痛,通过调整吸氧浓度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这些经验课本上没有,是高原医者的智慧。”冯纯伟认真记录,还拍了视频回江苏后分享给同事,“我们带规范来,也带高原经验走,这才是‘美美与共’。”

在湟中区的义诊现场,一位藏族老人因术后引流管护理不当引发感染,冯纯伟蹲在床边,用藏语翻译配合手势,一遍遍演示如何清洁、固定管道,直到老人的儿子学会。“冯主任的手很稳,心更诚。”老人竖起大拇指。这场义诊,他接诊53人,留下27份详细诊疗方案,还建了“苏青胸外交流群”,承诺“线上会诊随叫随到”。

谈及未来,冯纯伟语气坚定:“只要体力允许,我想再来4年,直到70岁。”他正计划和青海同行合编《高原胸外科诊疗手册》,把江苏规范与高原经验融成“青海方案”。“这不是任务,是义务。”他说,“用赤诚之心来,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相亲,就够了。”

从长江岸边到青海湖畔,冯纯伟的故事,是苏青银龄行动的生动注脚:银发医者带去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谊;收获的不只是认可,更是双向成长的温暖。在这片高原上,这样的“传帮带”正在续写,让优质医疗的种子,在双向赋能中生根发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