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徐静陶:在青海老年大学书写“复苏的青春”
发布日期: 2025-07-24 11:42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    浏览次数:    字号:【


作为江苏省南京市的高校教务工作者,徐静陶在2025年加入苏青银龄行动志愿队,奔赴青海开展支援工作。抵达高原后,当地老年大学师生在恶劣环境中展现的昂扬风貌深深打动了她。在这片土地上,她不仅用专业经验助力教务提升,更在付出中收获了对“青春”与“价值”的全新感悟。

高原之上

师生风貌点亮课堂

“哪怕身处高原,这里的课堂从未褪色。”徐静陶谈及青海老年大学的第一印象时,语气里满是赞叹。尽管高原环境对身体和教学都是挑战,但该校师生的状态丝毫未受影响:理论课上专注聆听,实操课上默契互动,教师耐心授课,学员潜心学习,整个教学进程井然有序。

音乐课上的场景让她记忆犹新:34名老年学员几乎都是零基础,面对音符与节奏的陌生,音乐教师始终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耐心,从单个音符的发音到节拍的把控,一遍遍示范、纠正,直到每位学员都能跟上节奏。“没有丝毫急躁,只有对教学的敬畏和对学员的负责。”徐静陶说。

更让她感慨的是国画班的蜕变。这个班的学员大多此前从未接触过绘画,今年3月才正式开课。可短短3个月后,当课程结束时,他们的作品已足以撑起一场小型画展。“笔法虽显稚嫩,却透着认真与灵气,不少优秀作品完全达到装裱展示甚至市场出售的水平。”在徐静陶看来,这背后是教师“深入浅出”的科学教学设计,更是学员们“孜孜不倦”的持续投入——这份在高原上绽放的求知欲与教学热情,比任何风景都动人。

△苏青银龄志愿服务行动期间,徐静陶在青海受援单位悉心开展工作指导交流

跨越千里

教务支援与青春复苏

带着高校教务管理的丰富经验,徐静陶从抵达青海的第一周起,便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深入各班级听课、调研,与学生、教务人员、授课教师逐一交流,细致评估教学质态与成效,快速摸清了青海老年大学的教学现状。

“帮扶不是单向输出,更要精准对接需求。”基于调研,她提出建议:支援工作需持续注入新思路、新实践,而受援学校也应明确具体需求——无论是教学水平提升、课程设置优化,还是管理制度完善,“只有目标清晰,志愿者才能精准发力,经验才能真正落地”。她还强调,教学体系不能固化,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就在近日,她为该校举办了一场教务及教学管理专题讲座,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教学管理助力。

生活中的困难并未阻挡她的脚步。因住处离校区远,周边缺乏商店,早午餐成了难题。“出去吃来回要二公里,会耽误午休,下午工作状态就受影响。”于是,她每天自带饼干、干粮,就着热水解决吃饭问题,从未抱怨过一句。

这段经历让徐静陶感受到了“复苏的青春”。“‘苏青’不仅是江苏与青海的联结,更像‘苏醒’的青春。”她说,在这里,自己仿佛回到35岁,每天干劲十足,总想着多教一点、多做一点。“被需要的感觉太珍贵了——能把专业余热奉献出来,重回熟悉的校园环境和管理岗位,这种价值感让生命更有分量。”

从高原课堂的师生风貌,到跨越千里的教务支援,徐静陶用行动诠释着银龄志愿者的担当。在苏青银龄行动的纽带下,她不仅为青海老年大学带去了经验,更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定义了属于自己的“青春”与“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