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李佩军:苏青银龄行动里的“暖心联结” 一段跨越千里的专业情谊 | ||
|
||
在2025年苏青银龄支援行动中,江苏社工志愿者李佩军的故事,藏着一段因偶然而起、却因真诚而续的跨越地域的专业情谊。从青海老年大学一场讲座上的意外发言,到与当地教师结下的不解之缘,他用行动诠释着“银龄力量”的温度与深度。 一场意外发言: 牵起跨省专业羁绊 “那天本是徐老师主讲,校长突然点名让我讲几句,我便上去分享了些心得。”回忆起在青海老年大学的讲座,李佩军仍觉历历在目。正是这场偶然的发言,让这位来自江苏的社工志愿者,与青海老年大学的陈媛老师结下了专业缘分。 讲座结束后,陈媛特意找到李佩军。“李老师,您是做社会工作的,我有些问题想请教。”简单的开场白背后,是一位优秀教师的谦逊——据李佩军介绍,陈媛深耕青海老年大学一线教学,不仅手握社会工作领域几乎所有证书,还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是公认的“理论扎实、实践出色”的骨干。 “这么优秀的年轻人还如此虚心,太让人触动了。”李佩军感慨道。这份真诚与求知欲,让他当即决定要好好“回应”这份热忱。交流结束后,两人互加微信,一段跨越千里的专业交流就此开启。 “我在江苏也是老年大学学员,那边的教学、管理经验,或许能给她些参考。”李佩军说,他不仅分享课堂上观察到的优秀教学方法,还把自己积累的社工经验逐条整理,通过微信持续发给陈媛。“不能让交流止于那次见面,我得帮小陈老师,也帮青海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做点实事。”如今,两人的微信对话框里,仍不时跳出关于课程设计、学员服务的探讨,专业情谊在一来一往中愈发深厚。 “连接者”的初心: 在奉献中收获成长 在李佩军心中,社工的核心角色始终是“连接者”。“要把老百姓和民政的民生工作连起来,让社会福祉落到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这是他扎根社工领域多年的深刻感悟,也是他参与苏青银龄行动的行动指南。 在青海的日子里,他敏锐地观察到当地社会组织发展仍有提升空间,“但老年大学做得真好,是老年人终生学习的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值得持续投入更多资源。”这份观察里,藏着他对当地发展的真切关切。 对李佩军而言,苏青银龄行动从不是单向的“付出”。“社工的核心是‘助人自助’,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他坦言,在帮陈媛梳理经验、为当地学员提供思路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反思、成长,“这种双向成长,才是志愿服务的根本动力。” 当被问及是否会再参与苏青银龄行动,李佩军的回答毫不犹豫:“有机会肯定来!我们这年纪,很快也要步入老年了,能把经验分享出去,发挥点余热,太有意义了。” 从一场意外发言到一段深厚情谊,从“连接者”的角色践行到“双向成长”的价值坚守,李佩军用自己的故事,为苏青银龄行动写下了温暖注脚——跨越千里的,不只是地域,更是专业的传承与人心的相通。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