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日报】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 医养相结合 灌南 深耕养老服务领域改革 托起百姓幸福晚年
发布日期: 2025-07-03 10:18   来源:连云港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每天来这儿和老伙计们唱唱戏、聊聊天,比在家闷着舒坦多啦!”清晨的阳光洒满观澜名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2岁的陈美丽正和好友们排练淮剧选段,爽朗的笑声在活动室里回荡。这座建在居民楼旁的养老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灌南县众多老年人的“幸福驿站”。近年来,灌南县深耕养老服务领域改革,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13.81万老年人(占总人口16.84%)的晚年生活愈发红火。

 家门口的“幸福圈”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遍地开花

走进观澜名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摩室里几位老人正在接受理疗,阅览室中有人安静读报,餐厅里工作人员正分装热气腾腾的午餐……“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这里天天像过节。”负责人张小景介绍,中心不仅提供按摩、足疗等保健服务,还按需定制助餐服务,8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汤,每月更有医护人员上门开展健康讲座。家住御龙庭小区的程秀兰老人是这里的常客,子女在外工作的她坦言:“孩子们放心,我们舒心,这就是最好的养老。”

 这样的场景在灌南不是特例。为破解 “养老难”,灌南县2019年出台《居家养老用房管理办法》,明确开发企业按每百户30平方米标准配建养老用房,由政府统筹用于社区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25个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构建起“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新安镇某社区服务中心,84岁的宋梅英老两口每天雷打不动来“打卡”:“早上做免费理疗,中午在食堂吃饭,省下买菜做饭的工夫,还能和老邻居唠嗑,日子美得很!”

 制度破题

政策兜底破解养老“三大难题”

“空巢老人增多、专业服务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三大挑战。”灌南县民政局局长朱晓文坦言,通过“政策+资源+人才”三管齐下,他们逐一破解痛点。在养老用房方面,除强制配建外,还通过置换闲置校舍、厂房等方式,盘活资源11处,为乡镇养老服务站提供场地保障;资金上,建立“财政投入+福彩公益金+社会资本”多元筹措机制,近两年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设施升级;人才队伍建设上,推行“银发顾问”制度,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20名党员志愿者定点帮扶,同时开展护理员培训28期,持证上岗率达90%。在北陈集镇民政服务站,76岁的独居老人李爹爹最近多了个“干女儿”——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每周三次上门巡诊,“以前头疼脑热得自己跑医院,现在医生送医到家,连药都帮着配好。”这是灌南推进“医养结合”的缩影,全县207家养老服务机构中,189家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通绿色就诊通道,部分机构还内设医务室,实现“养老+医疗”无缝衔接。

 多元供给

从“有保障”到“有品质”的跨越

“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老有颐养’。”朱晓文介绍,灌南在兜底保障基础上,着力拓展个性化服务。针对农村老人,打造46个“乡村睦邻点”,开展代买代购、农货代销等服务;面向活力老人,开设书法、舞蹈等兴趣班,去年累计组织文化活动320余场;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投入29.8万元购买居家照料服务,1315名老人享受专业护理。

在堆沟港镇敬老院,81岁的张奶奶正用平板电脑与在外地的孙女视频聊天:“院里请了志愿者教我们用智能手机,现在天天能看见娃,心里亮堂多了。”这种“科技助老”服务已覆盖全县80%的养老机构。数据显示,灌南现有养老床位数618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2张,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58%,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照护需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从社区服务中心的欢声笑语,到乡村睦邻点的温情陪伴,灌南县正用一张张细密的“养老服务网”,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智慧养老平台,新增5个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老人共享发展成果。”朱晓文的话语里,透着对未来的笃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