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守护每一朵“花”开 | ||
|
||
8月11日的午后,几场降雨驱散了暑热。在东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教室内,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跟随老师学习串珠技巧,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教室外,三五成群的孩子或拼搭积木,或专注绘画,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这里成了孩子们暑期的快乐“加油站”。 这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站点,依托东环街道前蟠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而建。站内规划科学,设有图书阅览区、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多功能会议室、心理咨询室、劳技室以及室外游乐健身区等多元功能场所,不仅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日常服务,更是孩子们临时的庇护“避风港”。 下午2点,一堂串珠课准时开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编织着手链,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刘芯如格外投入。 “这里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活动也特别丰富,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了!”刘芯如一边和朋友们研究新的串珠花样一边说道。自两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能在站内看到她的身影。 对她而言,未保站是假期里不可或缺的快乐天地。 串珠课堂刚结束,一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科普讲座又紧锣密鼓地开讲。 主讲人蒋宇恒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也是东环街道的居民,虽然在外地读书,但他时常回到社区,利用所学知识为孩子们服务。 驻站社工刘维娜介绍,像蒋宇恒这样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是站点链接的重要资源之一。 刘维娜特别提到,东环街道流动儿童较多。“这些孩子户籍不在本地,在社区融入、邻里交往和朋辈关系建立上可能面临挑战。”为此,未保站以社区为平台,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将孩子们召集起来。 “我们不仅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结交朋友、融入社区的机会。” 今年暑假,站点联合徐州益同社工、矿大青协志愿者、徐州幼师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徐州医科大学等力量,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托班。课程内容涵盖身体健康、语言交流、文化艺术、社会情感和学习认知五大类,共计105节课,具体包括家庭教育指导、文体活动、学习帮扶、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安全法治教育等,全方位守护孩子们的假期成长。 东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活力,是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提升工程成效的一个缩影。我市连续八年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改造提升纳入市级民生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未保站109个,将在今年底实现乡镇(街道)省级未保站全覆盖。 今年以来,我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改造提升方案,合理规划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形成“1+N”功能布局。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细化工程节点,加强建设监督,有力推动了项目落地。 “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建设完工18个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市民政局慈善事业和儿童福利处副处长董旭介绍道,“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专业能力培训,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干预和应急处置能力,让基层队伍真正做到‘会服务、服好务’;二是确保9月底前20个市级未保站全部建成投用,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让未保站成为‘儿童成长的安全港’。”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