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大地英名|涟水道明村:“红铜钢”的枪声从未远去 | ||
|
||
七月,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道明村,连绵的稻田绿浪翻滚,清风送来阵阵清香。“雨水好,长势旺,丰收在望!去年村集体收入51.4万,今年冲百万有信心!”村党总支书记朱靖友站在田埂上,笑容满面地介绍着村里的支柱产业。提及今天的富足安宁,村民们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投向村里那块镌刻着“浩气长存”的石碑——这里,是以革命烈士王道明的名字命名的村庄。英雄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时间回溯到烽火岁月。王道明,原名王以曾,1907年生于斯,长于斯。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跨河乡乡长”的公开身份做掩护,他机智周旋,保护地下党组织,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抗战烽烟起,淮涟大地告急。王道明响应党的号召,挺身而出,发起组织“联庄会”,发动群众武装抗日。他带领队伍,剿灭了在当地为非作歹、鱼肉乡里的土匪头子“卢花脖子”和姚六,缴获了一批武器。其中一支性能优良、枪声清亮的红铜钢枪,成为他的标志性武器。战友们见枪如见人,联想到他刚直不阿、勇猛如钢的性格,便亲切地送他一个响亮的绰号——“红铜钢”。 “早上的太阳照东方,洪码战斗痛歼日黄。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壮烈殉国的王营长。他们的子弹穿透敌人的胸膛,他们的战绩发扬民族的荣光……”悠扬而悲壮的《洪码战斗之歌》,至今仍在道明村传唱,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1940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春节。 农历除夕(2月7日),300余名日伪军突袭涟西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翌日(2月8日),敌寇继续西犯。驻守涟西的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第8团指战员义愤填膺,决心严惩来犯之敌。2月9日,当满载着抢掠物资、趾高气扬的日伪军踏入我军设在洪码的伏击圈时,时任营长的王道明果断举起了那支红铜钢枪,打响了攻击的第一枪! 战斗瞬间爆发,我军火力猛烈,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人仰马翻。然而,狡猾的敌人一面顽抗,一面分兵两路向我军侧后迂回,企图反包围。为保存有生力量,指挥部下令主力部队迅速转移。王道明临危受命,率领4连战士断后,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 任务完成了,但4连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王道明和战士们浴血奋战,一次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石块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敌人冲进了村庄。王道明命令幸存的战友分散突围,自己则留下阻击,战斗到最后一刻。 当他拖着伤躯,顽强地突围至村外时,不幸腿部中弹。他忍着剧痛,爬上一座坟堆,依托坟包继续向敌人射击,直至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为人仗义,心系百姓,大家都信服他!”81岁的老党员徐德华,是听着王道明的故事长大的。虽然烈士牺牲时他才四五岁,但英雄的形象和事迹早已深深烙印在其心中。“他牺牲后,跨河区抗日民主政府在村里开了追悼会,立了碑。每年清明,不用组织,大家都会去祭扫。”徐德华的话语里,饱含着对先烈的无限敬仰。 为永远铭记这位忠诚的儿子,1943年,涟水县人民政府郑重决定,将王道明的家乡命名为“道明乡”。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区划调整成为“道明村”,但英雄的名字,如同村边流淌的河水,从未被遗忘。 硝烟散尽,英灵长存。在道明村,“红铜钢”的故事代代相传,不仅是深情的缅怀,更是奋进的号角。 村党总支书记朱靖友深知这份精神财富的分量:“王道明烈士‘红铜钢’般的革命精神——忠诚、勇敢、担当、奉献,是我们最宝贵的‘红色基因’。”他表示,村里将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通过烈士事迹陈列、传唱战斗歌曲、组织瞻仰纪念等多种形式,让这精神火炬永不熄灭,代代相传。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