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大地英名|不知他来自何方,却知他为谁而战 | ||
|
||
走进射阳县兴桥镇诚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进门右手边是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左手边则是诚民社区红色文化传习所,文化传习所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红色过往。 诚民社区是以新四军烈士、原射阳县委四区副区长李诚民命名的乡村社区,作为拥有红色基因的乡村,诚民社区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使命,通过定期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让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成为服务群众的 “暖心驿站”,更成为滋养初心的 “红色课堂”。 李诚民出生于1910年5月,1941年他跟随新四军在盐阜地区抗日,1942年下半年,射阳县委决定开辟四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李诚民经组织安排,担任射阳县委四区副区长、区民兵大队长。 1942年农历8月,李诚民奉命率部在倪家桥口驻防,准备召开民兵检阅大会。由于叛徒告密,农历8月15清晨,日寇利用大雾天气,组织了陈家洋、合德、新坍3处日寇100多人包围了倪家桥口。而此时李诚民正带领战士们出早操,专注训练的战士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突然,侦察兵在地面发现了一只狼狗,才知道敌人已经到了,立即开枪。 “突然的一声枪响让李诚民和战士们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战斗中李诚民指挥部队向西南方向撤退,途中不幸中弹牺牲,战斗中牺牲6人,被俘6人,其中5人惨遭活埋,共牺牲11人,连战士们借宿的房东蔡保福的二儿子也惨遭杀害。”诚民村村民倪崇顺手抄的《诚民村的由来》里这样记载道。 “我的父亲曾经在射阳县委党史办工作,这份《诚民村的由来》是父亲生前抄写的,整整5页半纸信纸。可能是年纪大了,怕自己记不住,无法详细的讲述这段故事,也可能是觉得资料详细、十分难得,老爷子就抄下来了。”父亲去世后,倪胜国在他遗物中找到,并细心保存起来。这份资料截取于四区原代区长周公辅的回忆录,被俘的6人当中,只有他一人突围出来,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李诚民烈士牺牲的事迹。 在当地,关于李诚民烈士的生平记载并不多,最令人遗憾的是其原籍至今尚无定论。村里口口相传他是淮阴县浏水村人,当地也曾多次到淮阴寻访,但因年代久远且缺乏直系亲属线索,始终未能确认。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李诚民烈士生前没有留下照片,仅有一张素描像。这或许正是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的真实写照——有许许多多不知名姓、未见音容的人为了抗日救亡、为了民族存亡,付出宝贵生命。 为纪念李诚民以及牺牲的同志,1946年射阳县政府将烈士牺牲所在地倪家桥口命名为诚民乡,2001年与双合村合并为诚民居委会。近几年来,诚民社区狠抓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因地制宜种植优质水稻,大力投资完成蓄水灌溉配套工程;实行稻田有机养殖,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从贫瘠“盐碱地”到丰饶“沃土”的华丽转身。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