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银发余晖照企行——记丰县凤城街道老干部党支部助企纾困行动
发布日期: 2025-08-20 10:46   来源:徐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老龄工作相关部署,推动我市“银龄行动”工作创新和品牌培育,市民政局、市老龄办联合徐州日报共同发起2025年全市“银龄先锋·彭城‘益’动”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宣传推广行动,聚焦广大银龄志愿者在凝心铸魂、智力援助、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突出表现,通过全媒体融合传播,生动展现银龄志愿者老有所为、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社会参与热情,为推动徐州现代化建设汇聚银发力量。

“嘀嘀”一串清脆的车铃声,划破了丰县凤城街道的清晨。可别误会,这不是谁家爷爷遛弯,而是“银铃”助企志愿服务队又出发了。5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专家,骑着电动车,像一支“银发骑兵”,直扑企业“战场”。

这正是丰县凤城街道老干部党支部、关工委“银铃”助企纾困行动志愿服务队的硬核团队。这支由退休干部高勇、周生明等5位老专家组成的队伍,用经验与热忱奏响助企强音,成为丰县“银龄先锋”的生动注脚。

银龄智囊团

聚沙成塔的团队力量

“报告支部!我们还能打。我们虽退休,但党员身份不褪色,专业本领不生锈。”2022年5月,凤城街道老干部党支部的一次专题会议时,有着30多年企业单位管理经验的退休干部高勇“啪”地一拍桌子,把茶杯里的水都震出了水花。原来,支部刚摸排完辖区企业:缺钱的、缺技术的、缺市场的……一堆“老大难”。高勇和伙伴们当场立下军令状——“退休不褪色,咱们再上一线!”

一周时间,报名表像雪片:机械“老法师”、营销“老江湖”、金融“老算盘”……一支平均年龄64岁的“银铃突击队”闪亮登场。

靶向解难题

特色服务的硬核担当

服务队的助企特色——“靶向治疗”。

为让服务精准高效,支部建立“三定”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匹配“专家顾问”,如将联系苏州市协倡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夏工程师任务派给万邦公司。一是定时走访,每月至少深入企业两次,形成问题台账;二是定期会商,每季度召开推进会,集中破解共性难题;三是定期指导,联合丰县职业技术学校退休教干丁维扶定期给予工作指导。组建“银龄+学校”攻坚组,让老经验与新理论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

万邦公司曾因控制器散热技术不过关,产品退货率居高不下。“散热片像烤红薯,客户能不退货?”服务队的老同志们带着放大镜蹲生产线,连续3天蹲点测试,提出“加装导流槽+优化芯片布局”方案,不仅降低成本30%,还帮助企业拿下两笔新订单。

丰县宗民食用菌菌包生产基地内,标准化的菌包车间里,退休农技师黄德安正指导工人调整培养基配方。在此之前厂长陈宗民还陷在“菌包发霉比长菇还快”的生产窘境。黄德安“老配方,新用法!”方法一出,污染率从15%跌到3%,一年多挣20万元。

针对菌包基地家族式管理松散问题,有过乡镇企业管理经验的周生明再补“管理大招”:手把手教台账管理、绩效考核,还帮忙制定《安全生产手册》,使基地顺利通过绿色环保产品认证。

缺钱?了解到两家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后,曾在金融系统工作的李修银带着企业负责人跑银行、对接政府担保平台,一年内帮助争取低息贷款200万元。

硕果满枝头

助企兴企的显著成效

“银铃”响处,惠企实效看得见。

“以前我们埋头搞生产,是‘银铃’服务队提醒我们关注政策补贴,光研发费用就省了十多万元。”万邦三轮车控制器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欣说。一年来,服务队帮助企业攻克3项技术难关、在老专家指导下开拓了新市场,产值同比增长40%,新增就业岗位110个。

“他们不仅帮我们搞生产,还教我们开直播卖菌包,现在线上订单占比达20%。”丰县食用菌菌包生产基地主播陈磊说,“基地从最初的小作坊升级为占地50亩的标准化企业,菌包年产量从80万袋增至1000万袋,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加入,户均年增收3万元。这是退休老干部们带着他们去电商产业园‘取经’的成果。”

“每次看到企业难题解决,比自己当年升职还开心。”这是服务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68岁的老党员张广西患有高血压疾病,却坚持每周往返丰县到果园村20公里;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高勇为帮企业做员工培训,熬夜备课……他们不拿一分报酬,自带水杯、盒饭,用行动诠释“奉献”二字。

从车间到田间,从技术攻坚到管理升级,“银铃”服务队用智慧与汗水证明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社会的新起点。在徐州“银龄行动”的浪潮中,他们正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企业发展的璀璨银河,让“老有所为”的价值在助企纾困中绽放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