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无锡蠡园街道:精准帮扶,绘就多元救助新图景 | ||
|
||
“现在天天过得有滋有味,社区就跟自己家一样亲!”在活动室里,陈大爷一边与老友们打着牌,一边笑呵呵地说道。谁承想,这位独居老人曾长期依靠低保度日,终日闭门不出、难得一笑。如今,社区助餐点送上热乎饭菜,有人陪聊家常,丰富活动邀他参与——陈大爷不仅话多了,更成了社区里的“活跃分子”。这些转变,正是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社会救助工作从“被动受理”走向“主动赋能”的真实缩影。 今年以来,蠡园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站聚焦低收入群体的多元需求,创新构建“1+3+7”帮扶模式:以精准评估为核心,依托三级递进路径,整合七维服务支撑,织就了一张全覆盖、多层次、有温度的综合帮扶网络。该模式不仅夯实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更帮助他们提升能力、焕发精神,走出了一条坚实而温暖的基层救助新路。 精准识别,把准需求脉搏 蠡园街道将“精准评估”作为救助工作的核心,系统性构建“识别—研判—干预”闭环机制。通过社区社工与志愿者入户走访、多方数据比对,已为19户低收入家庭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档案。收入情况、健康状态、社会交往、心理需求——诸如温饱困难、就业能力缺失、精神孤独等真实痛点被逐一厘清。 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由社工与志愿者组成专项帮扶小组,以建立信任为前提剖析根源,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哪些家庭需优先保障基本生活,哪些对象可扶持就业技能——皆列出明晰路径,并通过定期回访动态调整策略。 以陈大爷为例,档案显示其“用餐敷衍、社交匮乏”。帮扶小组迅速响应:社区助餐服务解决就餐难题,志愿者每月四次上门陪伴,社工鼓励他加入棋牌小组。三个月后,陈大爷从“足不出户”转为“每日社区打卡”,实现了从“生存兜底”到“生活提质”的跨越。 阶梯赋能,铺设发展路径 为实现从短期救济到长效发展的转变,蠡园街道遵循“物质保障—能力提升—自我实现”三级递进路径,系统增强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一阶段聚焦基本生存,通过发放粮油、应急补助、助学帮扶等措施,缓解生活之急,筑牢民生底线。第二阶段以“优势视角”推动能力建设:为慢性病患者建档追踪、组织义诊与健康讲座;同步开展技能培训与安全课堂,强化自立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第三阶段则通过心理疏导、社区活动、邻里互助等方式,协助其重建信心、拓展交往、发挥价值,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陈大爷的转变正体现了这一路径:就餐无忧后,他积极参与健康课程,体质改善、朋友增多;最终更主动发起兴趣社团,带领老友共娱共乐,完成从“受助者”到“助力者”的温暖转身。 多元协同,织密服务网络 社会救助不是“独角戏”,而是需多元力量参与的“协奏曲”。蠡园街道整合七类主体,构建“七维一体”服务网络,形成专业互补、高效联动的支持格局:社区民政专员动态摸排更新需求,社工定制计划并链接资源,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爱心企业捐赠物资助力就学,就业导师培训技能、对接岗位,志愿者提供照料与陪伴,党员队伍参与宣讲、结对并反馈民声。七方协同、各展其长,共同织就“生活+健康+就业+教育”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上半年,蠡园街道救助站已开展个案服务19次、组织能力培训3场、社区融入活动6次,通过动态评估优化5类帮扶方案,形成“服务—评估—优化—再服务”的良性运行机制。 实效引领,焕发救助新活力 “1+3+7”帮扶模式的推行,实现了困难群众从物质保障到能力发展、再到社会融入的阶梯式跨越。与此同时,多元协同的救助生态逐步形成,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人人参与、共同助力”的理念渐入人心,社会救助体系正实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型升级。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再到整个社区,蠡园街道以精准识别察实情,以多元协同聚合力,以持续赋能促长远,将每一项帮扶化作照亮前行之路的温暖之光。这不仅是对物质的援助,更是对希望的播种——让每一个困境中的生命,都能在关怀中重拾力量,在发展中实现价值。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