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阜宁:“阜小宁”寻迹乡土文脉 “童守护”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5-08-26 10:36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阜宁县民政局打破传统工作壁垒,将区划地名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暑期研学活动,为困境留守等儿童打造“乡土成长之旅”,成功探索出“文化浸润童年、地名激活乡村、民政服务创新”的多赢路径。

精准定位:构建“三位一体”融合体系

对象融合,破除群体隔阂。活动坚持“重点覆盖+全员参与”原则,以困境、留守、流动儿童为主体,同步吸纳普通儿童,并邀请机关工作人员子女担任志愿者。不同背景的儿童混合编组,在协作中自然互动,有效淡化“特殊标签”,让所有孩子在平等氛围中收获友谊。

内容融合,激活地名资源。深度挖掘“界桩文化、红色地名、产业地名、民俗地名、生态地名”五大主题,将淮盐线9B界桩、景云桥、丰赐墩等地理标识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生动教材,实现“一地一课堂、一地名一故事”。

组织融合,凝聚多方合力。构建“民政牵头、社会组织执行、镇街支撑、专业力量参与”的协作机制。心旅、盐粒子、心途、心理咨询师协会等4家专业社会组织负责策划执行;各镇街区挖掘地名故事、提供资源;检察院、司法局、蓝天救援队等专业力量融入法治宣传、安全培训环节,形成“文化有深度、安全有保障、体验有温度”的活动闭环。

实践创新:打造“三维互动”体验模式

沉浸式体验,让地名文化“可感知”。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等形式激活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情感。在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孩子们穿上军装演绎“守护粮仓”情景剧,理解“停翅港”作为华中抗日“心脏”的意义;在古河镇洋桥遗址,通过新旧水利工程对比,读懂地名承载的时代变迁。

实践性操作,让成长赋能“可落地”。将劳动教育、技能培养融入研学,让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提升能力。罗桥镇林舍村集市上,孩子们化身“小掌柜”学习营销技巧,为“森林乡村”产业宣传助力;金沙湖农业园研学中,通过养护玫瑰、制作茶包等劳动,领悟“爱与责任”,实现“在体验中成长”。

持续性传承,让关爱服务“可延伸”。建立“活动跟踪+个案帮扶+文化传播”延伸机制。对研学中发现的特殊儿童纳入重点帮扶档案,链接心理、教育等资源;组织儿童将研学所得转化为“地名文化扇”“致未来信”等作品,通过展览、宣传渠道传播,让地名文化通过儿童视角走向更广阔舞台。

成效显著:实现“三方共赢”成果转化

儿童成长维度,实现从“困境”到“自信”。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开展研学17场,300余名儿童参与,镇街区全覆盖,其中困境、留守、流动儿童占比60%以上。孩子们在无标签的环境中融入集体,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自信,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能力。

地名文化维度,从“档案”到“活态”。通过儿童的参与和传播,原本静态的界桩、地名成为“活态文化符号”。穆沟古村的“蓝绿路牌”知识、丰赐墩“抗灾御敌+诚信传家”的故事,通过孩子们的口口相传、作品展示,走进家庭与校园,让地名文化从“档案里”走向“生活中”。

乡村振兴维度,从“被动”到“主动”。研学活动搭建起“儿童-家庭-乡村”的联结桥梁:儿童形成的乡土认同感转化为未来参与乡村建设的潜在力量;家长通过孩子的分享重新认识家乡价值;七彩农业园、盐阜农耕文化园、穆沟古村等研学目的地知名度提升,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文化兴村、儿童助村”的良性循环。

阜宁县民政局以“小研学”撬动“大民生”,用“地名文化”串联“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不仅为基层民政工作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更书写了“以童为媒、以文化人、以兴乡村”的动人篇章。随着“阜小宁・童守护”品牌的持续深化,必将有更多儿童在地名文化滋养中向阳生长,更多资源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童心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